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台中安和遺址母嬰遺骨相擁 學者估埋葬5000年可能因疫情死亡

2024/9/28 16:52(9/28 20:2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考古學者屈慧麗團隊在民國104年間曾於台中安和遺址現場挖掘出48具排列整齊的人骨、許多陶片及鯊魚牙齒等,說明這是一個保存相當完整的墓葬群,目前現場仍持續作業,陸續發現不少文物。(屈慧麗提供)中央社記者蘇木春傳真 113年9月28日
考古學者屈慧麗團隊在民國104年間曾於台中安和遺址現場挖掘出48具排列整齊的人骨、許多陶片及鯊魚牙齒等,說明這是一個保存相當完整的墓葬群,目前現場仍持續作業,陸續發現不少文物。(屈慧麗提供)中央社記者蘇木春傳真 113年9月28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蘇木春台中28日電)近日網路熱烈討論台中安和遺址發現的母嬰遺骨,學者推估,母嬰可能因疫情死亡,但明顯的是,過去與現今環境與地貌有很大不同,提醒可能因氣候變遷,劇烈影響未來的生活環境。

近日有網友在臉書(Facebook)發文,分享1張在台中安和遺址發掘出大坌坑文化中,1具婦人抱著嬰兒的遺骨照片,並介紹遺址文化資訊,引發熱烈討論。

依據台中市文化資產處資料指出,安和路考古遺址位於西屯區協和里,分布範圍為台灣大道、安和路與朝馬路交會處的大肚台地東側緩坡上,綜觀考古遺址過往發掘,及周邊採集所見內涵與文化特色,為承接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至中期的牛罵頭文化,遺址目前規劃為安和公園。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站介紹指出,民國104年在400平方公尺的台中安和遺址現場,科博館屈慧麗博士的團隊,挖掘出48具排列整齊的人骨、許多陶片以及鯊魚牙齒等生態遺留,說明這是一個保存相當完整的墓葬群,也代表當時此地距離海岸線相當近。

其中,有1具人骨為年輕的媽媽,俯視著懷中6個月大的嬰兒,這對出土的人骨已經埋葬了5000年,成人遺骨上的特徵顯示為年輕女性,大約20至25歲,身高約160公分;嬰兒約50公分,無法看出性別,從身長與骨骼狀況判斷其出生6個月內,目視可見成人遺骨右上顎缺側門齒2與犬齒,左上顎缺齒至少2顆,推測可能與從前原住民盛行的拔牙習俗有關。

屈慧麗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時表示,當時台中進行安和自辦市地重劃區,挖出大量史前遺跡,經搶救劃定安和遺址,遺址發現時有兩層,上層是時代較晚的牛罵頭文化,下層為大坌坑文化,發現人骨的墓葬群為大坌坑文化。

大坌坑文化距今5000至4200年前,分布全台包括北部、台中、台南、屏東、高雄、台東、花蓮等地都有遺跡,這群人很會航海分布全島各地,中部的安和遺址發現至今仍有科博館不斷發掘文物出來,得以研究早期的環境與生活樣貌。

屈慧麗提到,從安和遺址中的48具遺骨中,第13具發現數百顆鯊魚牙及第43具仿鯊魚牙閃玉項鍊陪葬,可以推估當時台中遺址離海岸線應是非常近,表示先民的生態環境與現在非常不同,「我們應該要特別注意背後的意涵,氣候變遷可能造成天災,甚至生活環境的改變」。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至於網友討論母嬰是否因遭遇天災死亡,屈慧麗指出,這48具遺骨發現時排列整齊,且有部分有精美的陪葬品,與龐貝古城發生天災時死者埋葬的情況截然不同;初步推估母嬰同時死亡原因,可能是因為疫情相繼死亡,在家人協助下一同安葬,遺址雖在筏子溪旁,但氾濫能量小於大里溪,推斷不至於因溪水造成大量先民死亡。

科博館針對安和遺址考古成果,在人類文化廳的古代人說故事展區,有完整系列展出,包括母嬰人骨、小米稉稻、鯊魚牙玉飾及陶片等;另外,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即日起至114年3月2日,展出位於馬祖的國定亮島島尾遺址考古成果,以及安和遺址48具遺骨中,出土的第一具人骨,歡迎民眾前往參觀。(編輯:李淑華)1130928

近日有網友在臉書(Facebook)發文分享一張在台中安和遺址發掘出的人骨照,為一婦人抱著嬰兒的樣貌,並介紹遺址文化資訊,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屈慧麗提供)中央社記者蘇木春傳真 113年9月28日
近日有網友在臉書(Facebook)發文分享一張在台中安和遺址發掘出的人骨照,為一婦人抱著嬰兒的樣貌,並介紹遺址文化資訊,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屈慧麗提供)中央社記者蘇木春傳真 113年9月28日
台中市文化資產處指出,安和路考古遺址位於西屯區協和里,綜觀遺址過往發掘以及周邊採集所見內涵與文化特色,應為承接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至中期的牛罵頭文化,遺址目前規劃為安和公園。圖為安和遺址民國104年間首具出土人骨。(屈慧麗提供)中央社記者蘇木春傳真 113年9月28日
台中市文化資產處指出,安和路考古遺址位於西屯區協和里,綜觀遺址過往發掘以及周邊採集所見內涵與文化特色,應為承接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至中期的牛罵頭文化,遺址目前規劃為安和公園。圖為安和遺址民國104年間首具出土人骨。(屈慧麗提供)中央社記者蘇木春傳真 113年9月28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