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文化底蘊 陳明章:要學插秧不要只會割稻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9日電)三金得主、音樂人陳明章持續創作並傳承月琴藝術,陳明章今天說,台灣人要學會插秧,不要只會割稻,一定要把文化傳承下去。
陳明章今天出席玉山社舉辦的「撼山河 撼向世界」新書發表會,與本書作者、導演林正盛同台,分享同名紀錄片拍攝的點滴以及兩人的珍貴友誼。
陳明章分享,他15年前開始教月琴,當時台灣差不多沒人會做月琴了,他索性自己開始研發製作。陳明章說,文化底蘊太重要了,要有認同跟底蘊以後,你才可能創作出新的東西,不可能無中生有。
陳明章特別感念跟已故原住民歌唱家郭英男、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等人,「如果沒有跟他們學習,就不可能有現在的創作」。
陳明章也分享他獨特尋找靈感的方式──走路,一天要走2萬步,行動範圍從淡水河右岸、竹圍、北投、士林到大稻埕,「所有好吃的都在這裡!」他以身試吃,並標註雷區。
陳明章說他走路時絕對不帶錄音設備,連筆都不能帶,帶了就沒有靈感了,一旦有靈感,就反覆唱頌一直到背下來為止,「然後趕快到雜貨店借筆寫下來」。
林正盛近期密集宣傳以陳明章為傳主的紀錄片「撼山河 撼向世界」,林正盛在會中分享,寫這本書的想法很簡單,絕不會把紀錄片講的再講一次,但一定有關聯,許多當初影片沒剪進去的記錄,都在書裡呈現。
林正盛表示,陳明章大他3歲,兩人年紀錄相仿,走過同樣的年代,有時覺得很艱苦、很坎坷,但現在回想起來的感覺是,「我們走過來了,而且那個年代讓我們有著力點可以煥發我們的生命」。
林正盛說,他跟陳明章是非常不一樣的人,一個在台東山邊長大,一個在北投長大,「我甚至懷疑我們曾經參加過同場社會運動,卻始終沒有認識」,直到因為電影而走在一起。
林正盛表示,他年輕時騎摩托車停在路口等紅綠燈時,常會盯著身旁陌生人的臉孔,想要把這張臉記住,也許他在不認識陳明章前,也曾這樣注視過陳明章,「這是一種很幽微、很難說清楚的情緒,這本書很像是把這樣的感覺寫下來,以及記錄我們走過的那個時代」。(編輯:郭諭儒)112120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