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布袋戲面臨失傳危機 劇團盼與台灣交流
(中央社記者李宗憲台北1日專電)印尼過去曾禁止中華文化30多年,起源於閩南的布袋戲也一度被禁止演出。如今印尼有布袋戲劇團結合爪哇文化在各地表演,並舉辦工作坊以推廣布袋戲。印尼欣瓦布袋戲劇團表示,台灣布袋戲非常有名,期盼未來能與台灣劇團交流。
成立於2014年的印尼欣瓦布袋戲劇團(Rumah Cinwa)約有20名成員,創辦人、印尼大學人文學科講師沃羅(Dwi Woro Retno Mastuti)談起布袋戲,就像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她向中央社記者表示,2004年在德國學術交流時,偶然在一間博物館看到戲偶,深深著迷,進而決定回印尼後找操偶師學習布袋戲表演。
當年沃羅在雅加達觀看一場布袋戲表演時,遇到三寶瓏(Semarang)布袋戲大師張忠義(Thio Tiong Gie),而趕緊向他拜師學藝。她說:「許多操偶師都已經上了年紀,要找到懂布袋戲的人很難,我很幸運可以跟著張忠義大師學習約10年的布袋戲。」
張忠義2014年離世,身為大師的學徒,沃羅接下傳承布袋戲的使命,在同一年創立欣瓦布袋戲劇團。她回憶,向張忠義學習布袋戲的10年間,跟著他在三寶瓏、梭羅市(Solo)及泗水等城市巡迴表演,累積很多演出經驗。
沃羅說:「我能跟著他(張忠義)學習如此難得的知識,或許是種祝福吧。」現在許多印尼資深操偶師都去世了,仍在世並可說流利閩南語的印尼布袋戲大師只剩兩人,布袋戲正面臨失傳危機。
沃羅也表示,布袋戲自宋朝從中國傳入印尼後,就受到印尼人喜愛,但因政治影響而被禁止很長一段時間,現在年輕人都不太了解,也沒有太大興趣。
印尼過去曾歷經前總統蘇哈托(Suharto)時代禁說中文、禁止中文刊物及傳播中華文化長達30多年。沃羅堅定地說,現在正是把這些(布袋戲)知識傳授給劇團團員的時候,希望能「透過文化而非武器為國家而戰」。
現在沃羅除了帶著劇團在印尼各地演出,也舉辦培訓工作坊,希望年輕人能對布袋戲產生興趣。過去幾年,她更籌備拍攝一部有關布袋戲的紀錄片,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首映。
今年63歲的沃羅談著未來如何繼續推廣布袋戲,受訪時數度眼眶泛淚。她向中央社記者說:「雖然我不會華語也不會閩南語,但我研究中國經典著作,像是三國演義、神鵰俠侶。」
對於常成為布袋戲主角的薛仁貴等唐朝名將,沃羅也很熟悉,言談間能強烈感受到她對布袋戲文化的熱忱,以及已內化的布袋戲背景相關知識。
沃羅解釋,「布袋戲不僅提供人們娛樂,也具有教育意義」,因為以有趣而非說教的方式表演。此外,為了讓印尼的兒童記住他們的根,欣瓦布袋戲劇團會在表演中將中國經典結合印尼民間故事,像是爪哇英雄達馬爾烏蘭(Damarwulan)的傳奇事蹟等。
沃羅指出,布袋戲來自中國,但許多印尼人不會華語和閩南語,所以都是以印尼語演出,不過台詞中仍會穿插幾句福建話。更重要的是,表演會結合爪哇文化,藉此使布袋戲更容易被印尼社會接受,就連製作布袋戲偶,她也是與日惹(Yogyakarta)的藝術家合作,希望表演存有更多印尼元素。
中央社記者採訪沃羅這天,欣瓦布袋戲劇團正進行一場針對國際學生的表演,操偶師不時以閩南語講述台詞,像是日期或祝賀語就以閩南語表述,但主要語言仍是印尼語。
東南亞各國常共同舉行有關布袋戲的研討會,沃羅進一步指出,未來更希望能帶劇團到台灣交流,因為台灣的布袋戲劇團非常有名。
沃羅也表示,雖然欣瓦布袋戲劇團曾多次與台灣布袋戲組織在網路交流,關係緊密,但至今仍未有機會親自到台灣,與台灣的布袋戲劇團見面。
她強調,「最大希望就是兩國的劇團能一起表演,或討論兩邊布袋戲內容有那些差異」,相信能激盪出許多火花,相當期待這天到來。
沃羅說:「(印尼和台灣)在政治上沒有外交關係,但布袋戲是一種文化,同時也是兩國相似之處,必能拉近彼此距離。」(編輯:陳惠珍)112070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