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在家60多年 高雄市民捐出鳳山縣城2塊門額
(中央社記者林巧璉高雄25日電)失蹤許久的鳳山新城北門、南門兩塊城門門額近日同時現身!高雄市民林京酉昨天捐出收藏60多年的兩塊門額,高市文化局已將門額運回,後續將啟動典藏與調查研究。
清代道光17年(1837年)曹謹奉調台灣,任鳳山縣知縣,他在1838年於6座城門上增建城樓,6座城門分別為東門、西門、南門、北門、東便門和外北門。但在日治時代這些城門陸續傾頹,城門上的門額也大多下落不明。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李旭騏告訴中央社記者,東便門內、外門額(內門額為東便門、外門額為同儀門)仍完整保留在城門上,後續也找到東門內門額(即為東門兩字,放置於曹公廟)、外北門門額(字為「郡南第一關」)。昨天有民眾致電要捐出家中收藏的「北門」、「南門」門額,他在昨天下午立刻到三民區探查。
高雄市民林京酉今年97歲,他過去是警察,在民國50年代派駐在台灣銀行擔任駐衛警察。當時他見到附近有工地挖出兩塊石板,花了幾百元買下。
林京酉的孫子林千智告訴中央社記者,這兩塊石板曾覆蓋在鳳山家中的水溝上,後來全家搬到三民區,石板也一起搬家。但近日要整修後院,家人討論決定把官方的文物交由政府來典藏。
林千智說,門額非常重,一塊門額至少需要4個成年男子才能搬得動。「最近家人與爺爺討論後,爺爺也覺得捐給政府是好事,昨天近中午打電話,下午文化局的人就來家裡看了。」
林千智說,昨天文化局官員看到非常驚訝,「他們說門額終於出現了!現在有一塊掛在城門古蹟上、一塊在鳳山曹公廟,其他還下落不明。沒想到南門跟北門兩塊竟然都出現在你們家!」家人都覺得捐給政府確實是做了一件好事。
李旭騏說,目前兩塊門額已運回館內,也啟動典藏程序,後續將召開典藏會議,也會進行相關調查研究,後續將在適當時間讓文物與市民相見。
清乾隆年間因林爽文事件攻破鳳山縣舊城(左營舊城),造成民官死傷嚴重,於是在埤頭街(今鳳山區)建鳳山新城,目前僅剩平成砲台、東便門等遺跡。
根據國家文化資產網記載,鳳山新城初期僅環植刺竹,編棘為籬,頗為簡陋。嘉慶5年(1800)海盜蔡牽侵犯鹿耳門,官兵疲於奔命,汪降乘機在鳳山縣起事,後兵敗被捕。知縣吳兆麟鑑於民變威脅而強化防禦工事,在嘉慶9年(1804)督促兵、民,興建四方共6座的城門。
嘉慶10年(1805)11月蔡牽的黨羽朱濆再度騷擾鳳山縣,土匪吳淮泗等賊眾響應攻城,吳兆麟被害,都司鍾璽力戰陣亡,下埤頭新城被賊眾屯踞80多天。幾次民變大大衝擊新城的合宜性,地方開始議論要遷回舊城。
道光4年(1824)10月間爆發許尚、楊良斌之亂,新城再度被亂民攻陷。於此同時地方官員決議進行舊城的改築工程。道光5年(1825)知府方傳穟倡議以官民捐輸方式籌措修建舊城的經費,在方傳穟的努力下,舊城改築工程在道光6年(1826)竣工。這也是台灣首座石造城池,但鳳山知縣與紳民皆都沒有遷回,依然滯留新城。(編輯:林治平)11204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