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台中歌劇院「魔笛」登場 黑白線條勾勒光明黑暗

2022/11/18 17:59(11/18 18:4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18日電)台中國家歌劇院推出莫札特歌劇「魔笛」,邀請南非視覺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執導,這也是他執導的第一齣大型歌劇,透過炭筆繪製舞台布景,以黑白線條勾勒劇中光明與黑暗等對立關係。

台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今天在分享會上表示,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受到人權律師父母影響,長期關注南非種族隔離議題,這次將「魔笛」時空背景搬到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結合光影運用與暗箱原理翻轉故事的解讀視角,隱喻啟蒙時期烏托邦理想背後的殖民悲歌。

威廉.肯特里奇以獨特的炭筆素描動畫創作手法享譽國際,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南非籍藝術家之一。肯特里奇表示,這齣歌劇蘊含「啟蒙時期光明與黑暗之間的抗衡」與「音樂的力量」兩大主題,一開始便將製作核心放在打造與主題相應的舞台場景和視覺圖像。

肯特里奇耗時一年半,以炭筆繪製舞台布景,將大量符號與圖像逐格翻拍製成動畫影像,並用黑白線條勾勒出劇中光明與黑暗、良善與邪惡、權力與控制間的對立關係。

「魔笛」取材自童話「璐璐的魔笛」,故事描述王子塔米諾與捕鳥人在歷經重重考驗後,成功營救公主帕米娜,並恢復日夜秩序的故事。

作曲家莫札特在通俗的劇情架構中,巧妙結合義大利正歌劇、喜歌劇、德國民謠與宗教音樂等形式,勾勒出角色的鮮明性格;劇中充滿共濟會「追求自由、平等、智慧與啟蒙」理念與符號,也成為學者研究18世紀歐洲社會階級與政治發展的資料。

藝評人謝佩霓今天在分享會上表示,莫札特作為共濟會成員,在「魔笛」中暗藏關於「3」的密碼,包括夜后與大祭司、王子與公主、天地與萬物眾生等三重共構出的宇宙;肯特里奇也提出「三重時間」,將原著的埃及背景,轉移到啟蒙與攝影術發明的維多利亞時代,也呼應他成長的南非種族隔離時期。

謝佩霓認為,一般認為夜后代表黑暗和邪惡,但她認為夜后並非反派,莫札特用海豚音來表現這個角色,是因為夜后她超越人的世界,不必遵守世俗的規範和標準,屬於另一個時空。

台中國家歌劇院歌劇「魔笛」將於12月15日到18日在歌劇院登場,11月25日歌劇院將獨家放映由美國公共電視製作的威廉.肯特里奇:Anything is Possible紀錄片,透過影像走訪肯特里奇的工作室,探索他的藝術哲學;12月9日「魔笛」共同導演呂克.德維特(Luc De Wit)將親自分享「魔笛」製作歷程與經驗;12月17日則有舞台導覽活動,民眾看完演出後將有機會走上舞台,體會炭筆藝術的細膩。(編輯:屈享平)111111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