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鑾鼻公園考古 清大研究團隊挖出約4000年前文資

(中央社記者魯鋼駿新竹市27日電)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邱鴻霖今天指出,考古團隊在鵝鑾鼻公園有重大發現,不僅出土大量墓葬,場域也是太平洋島嶼最古老、面積最大的貝器加工場遺址,估距今4000年前。
邱鴻霖告訴中央社記者,墾丁國家公園鵝鑾鼻公園因賣店建築老舊,墾管處於西元2017年斥資逾億元改建現代化綠建築,承包廠商施工時在淺層地底發現貝器工具、人骨及石棺,墾管處依文資法規定停工,委託清華大學考古團隊調查研究。
邱鴻霖表示,他與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李匡悌率考古團隊於2019至2021年間在屏東縣「鵝鑾鼻第一遺址」進行搶救考古發掘,挖出極具考古研究價值的文資寶藏。
依據考古團隊的研究報告,此次發掘的定年結果,「鵝鑾鼻第一遺址」有密集人群活動時間落在距今4200至3800年前,墓葬出土51具,其中10具使用石板、珊瑚礁葬具,藉此可更了解史前人類的埋葬形式、文化習俗,對於人體的體質特徵也可進一步研究。


清大考古團隊從遺址中不僅出土大量墓葬,更發現大量貝器及貝料,包含貝器的成品、半成品、胚料、加工過程廢料與相關的工具,因數量大,極可能是一座貝器加工場,證實史前的鵝鑾鼻人具有一套獨特貝器加工藝技術。
邱鴻霖指出,這些大量貝器為台灣首見,型態與太平洋島嶼發掘到的貝器相似,且年代古早,對台灣史前時代的海外互動證據上具重要意義,有待進一步研究比較。
他表示,鵝鑾鼻是台灣國境之南的重要門面,更是台灣文化、觀光發展的重要據點,此次因賣店改建而發現重要遺址,但對當地居民的生活卻造成影響,文化資產與開發應要有良好溝通。
邱鴻霖說,此次考古發掘出大量極具價值的文物,對考古界是相當振奮的事,但這些文物出土後卻沒有合適地方保存,亟需政府給予協助。
他認為,政府應做好協調及規劃,讓這些文物可在當地陳設、展示,同時規劃賣店重建,重新呈現鵝鑾鼻的文化及特色,不僅能照顧當地居民、振興觀光,也能成為台灣的重要教育場域。(編輯:戴光育)11107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