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石之美術館創意全因缺預算 隈研吾:建築師不把問題歸咎於人【書摘】

2022/6/26 09:03(6/26 10:3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下次去日本,你想去哪裡?除了熟悉的一線城市,不妨加點內行人的巡禮。關東栃木縣有不少建築名家隈研吾的作品,其中, 2000年完工的石之美術館是隈研吾自認生涯十大重要轉機之一。原本對石材敬而遠之的他,在這裡嘗試了石材的多元應用,以及出人意表的借景,讓這個美術館本身也成為重要的藝術品。

隈研吾,1954年生於橫濱,東京大學建築系畢業;擅長運用木材、泥磚、竹、紙、石板等天然建材,打造結合日式和風與東方禪意,標榜帶有溫度、退一步的「負建築」(相對的是建物凌駕周邊環境的「勝建築」)。2020年東京奧運主場館國立競技館,就是他的作品。

曾任建築專業雜誌《日經Architecture》總編輯的圖文作家宮澤洋,實地探訪隈研吾最具代表性的50件建築,把它們分為驚豔系、幽靜系、舒展系、隱晦系4大類,以千幅手繪彩色插畫詳盡說明每項建築的特色、創意與看點,發表《隈研吾建築圖鑑》,兼具美學、知識和旅遊實用性,讓外行人也能看懂門道。書中收錄隈研吾與宮澤洋的對談,由隈研吾親自解析關鍵作品。

位於栃木那須的石之美術館,是隈研吾自認生涯中十大轉機的作品之一。這座由舊石材倉庫改建的美術館2001年獲得國際石材建築獎,是日本建築首例。隈研吾在美術館內留下的格言更展現名家高度,對任何職業都深具啟發性。中央社取得授權,與您分享相關內容。

隈研吾:在此之前 我對石材敬而遠之

隈研吾:2000年開始從事暫時性建築的設計,對我而言這是很大的轉機,而石之美術館就是開端,暫時性建築很方便,可以拿各類的材料來實驗。我會用一些從未用在建築上的奇奇怪怪材料,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我與石屋的職人們,不斷地邊做邊思考石材的運用方式,從此對於建材有一番新的認識,在這之前我對於石材是敬而遠之的。

宮澤洋:應該說是避而不用吧?

隈研吾:石材建築給人一種虛假的意象,也就是後現代主義的那種虛假感。例如在混凝土貼上薄薄的一層石片,就會給人這樣的感覺。我不想用這種方法,而是讓石頭本身來產生真實感,石之美術館印證了我這個想法。

宮澤洋:我認為這個建築在石材運用上十分卓越。周圍環境的搭配設計也很不凡。從前面的道路看一覽無遺,兩邊的牆上方也看得到民宅的2樓。為什麼您會做這樣的設計呢?

隈研吾:因為這案子從開始就缺經費。如果資金夠的話,面對道路這面就會封起來,牆也因為預算之故被刪除,導致無法遮住民家的2樓。但是在建造的過程中,反而發現其實這樣的設計也不錯。人們常說「美麗的借景」,即使不美的景物,只要給予輔助線,也可以成為秀麗的景緻,不是嗎?

在設計「水/玻璃」(1995年)的時候,也考慮到利用輔助線。輔助線的對面是海,所以有了美麗的借景。如果輔助線本身就很具有美感,那對面的景也自然會變得更美。我是在這樣的思考之下,石之美術館的矮牆就此孕育而生。

單品材料的一條龍模式:石之美術館

這是2000年完成的「那須.自然素材三部曲」之一。將原有的石造倉庫轉為美術館,隈大師與石材職人共同想出許多巧思的設計。利用原本分散的環境,透過建築使之一體化,這樣的做法對後來的隈大師有深遠的影響。

全景是如此的美麗!隈大師在雜誌上發表時,很謙虛的表示「在型態(輪廓線)上幾乎沒有特別去表現」「只在原有石造倉庫的周圍,用低矮的『圍牆』圍起來而已」。但是,這矮牆的設計效果非常好。旁邊民家的屋頂露出來,看起來整個輪廓線是相連在一起的。

隈大師最初本是想要設立高牆,隔絕周圍的噪音。可是在預算不足的狀況下,轉念為「如果這樣,不如就向一旁的民家借景」──這部分並沒有被報導,即使雜誌所發表的照片也是左右被裁切掉,所以看不出來。

原有的石造倉庫有兩棟,問題是怎麼使之連結起來?一般的作法應該是在兩棟之間建一座大棟的建築來連結。但是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隈大師以「群造形」的方式來施作,一反常用手法,做一種不同的嘗試。

兩座石造倉庫的內部是將新增的木材與舊木材靈活的搭配在一起,圍繞整個空間。這裡可以和廣重美術館的量感相對照。之後的「隈流木造」風格,就是從這種粗糙感所衍生而來的。

接著,我們來看主角「石」,令人驚訝的石材使用方式。第一展覽場採「薄板留空」設計,茶室以「彩色石柱」來呈現。第一展示室則是進入的瞬間感到昏暗、看不清楚,等到眼睛習慣了,就可以看到它居然是極薄的大理石;看似平凡無奇的牆面也大有玄機。如果用料理比喻,這就像是單種食材的一條龍套餐。

我常以「石之美術館」為例,告誡事務所裡不太適任的員工。不適任員工的特質,就是什麼問題都怪罪他人,常感嘆「客人的美感很差、預算不夠、自己老是被分配到預算少但沒意思的工作」。我認為身為一位建築師最不可或缺的特質,就是「從不將問題歸咎於他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建築設計時,如果將問題歸咎於他人,那是無止境的,永遠可以找到無限上綱的理由,預算、法規、美感很糟等等數不完的藉口。建築師所應具備的條件,是不諉過他人,也無視那些隨處可見但其實微不足道的不利條件,只要拚命地去思考,要留下什麼樣的建築給這世間就好。

我會提出「石之美術館」的例子,來教育那些只會將責任推給他人的少爺員工,正是因為像這個條件這麼苛刻的案子非常少,當然這樣說,對於委託人白井先生不好意思。他希望能使用收藏的石材來改建,不過預算又非常低。但感謝白井先生允許我們自由地使用這些石材,我們的石材職人(70歲左右)將白井先生的石材切割運用,在兩位職人互相切磋討論中,創造了誰也沒有嘗試過運用石材的精心設計。比起這樣的苦鬥,你們平常負責的,可以說是天造地設、完美亮麗的案子了,我是以此來激勵那些員工。

在石之美術館之後,我也和白井先生運用許多種類的石材,共同挑戰了各類的建案。與白井先生共事的4年中,我學到了不歸咎他人的奮鬥精神。(隈研吾)

(書摘由圓神出版社授權,經中央社節錄整理)(編輯:林傑立)1110626

書名:隈研吾建築圖鑑:專業導覽及手繪千幅圖片,美學、知識、旅遊一本全收錄
作者: 宮澤洋
譯者: 李豪軒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22/06/0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