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播撒人類學種子 胡台麗:逃脫井底之蛙命運

2022/5/8 17:55(5/8 19:5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8日電)人類學家胡台麗過世,享壽72歲,她一手拿筆寫學術論文,一手拿攝影機拍攝影像,數十年來留下多部紀錄片及無數論著,為台灣原住民、新移民、省籍及性別議題研究帶來無限啟發。

胡台麗1986年出版「性與死」,這是她個人在完成紐約市立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之後,返國途中「順道」前往人類學家的夢土新幾內亞,留下理性與感性兼具的見聞錄。

胡台麗在書中寫道,「我們常常擔心『原始部落』的文化快消失了,卻沒有問自己的文化是不是也快要消失了?」、「我們如果不肯拋棄成見,虛心地面對自己和別的族群文化,將永遠不能逃脫井底之蛙的命運。」

胡台麗的紀錄片起點也在1980年代,而且堅持以人類學民族誌的方式拍攝,1984年「神祖之靈歸來:排灣族五年祭」是首部採取同步錄音的紀錄片;1993年「蘭嶼觀點」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1997年「穿過婆家村」是首部進入商業戲院放映的台灣紀錄片。

胡台麗曾在當時寫下勉勵人類學者的話:「如果人類學者不主動站出來攝製民族誌影片,就只好任憑台灣觀眾在采風式的原住民影像中接收訊息。」

胡台麗過世的消息傳出,許多藝文界朋友表示哀悼之意,作家、學者陳芳明在臉書表示,胡台麗是小他兩屆的台大歷史研究所學妹,雖很少見面,但知道她治學認真而嚴謹。陳芳明說:「胡台麗出門總是揹一個袋子,他們大學畢業旅行到阿里山時也邀我參加。最後一次見面時,她仍然還揹著袋子。今天上午看到報導,還是無法接受。」

編舞家平珩在臉書發文表示,胡台麗執著去田野調查溯源的要求,成就了原舞者,也回歸以歌配舞的原住民原貌,「她引領進入的原住民世界,對我影響至深,永遠趕不上她出田野的超強體力和滿溢的熱忱!」

作家、非虛構寫作者阿潑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她是因為胡台麗的紀錄片才去讀人類學研究所,她曾看過胡台麗拍攝的「愛戀排灣笛」,「影片回應了我對排灣族初體驗的疑問,也讓我意識到人類學原來是在做這些,原來人類學家可以這麼進入一個文化」。

阿潑表示,「老師除了讓我對人類學產生好奇,也是我第一次對紀錄片這個媒介有感覺,她是引領我走上人類學之路,以及直至今日都與紀錄片保持關連的重要引路人,即使我未曾受教於她」。(編輯:張雅淨)111050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