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參與研討會被拒 吳叡人隔年才知遭列黑名單

2022/3/18 15:10(3/18 18:2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若瑤台北18日電)中研院副研究員吳叡人是首名遭港媒點名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的台灣學者,「2017年申請簽證多次遭拒,2018年我才輾轉知道自己是黑名單」。吳叡人錄製中央社Podcast「空中小客廳」,分享他與香港結緣的經過。

在學生時代的吳叡人心中,香港離台灣既近又遠,「我讀台大政治系時,班上有一名很安靜的香港同學,每年寒暑假過後,他會帶一批內容關於左翼與民主的禁書回台灣」。戒嚴時期,香港人之於吳叡人,是一扇窗。

1990年後,吳叡人到美國芝加哥大學讀博士,碰到最多的是香港知識菁英,「特色是無國籍,容易移動文化資本」,九七造成很大的影響,他們關心那塊土地的前途,但不會太積極做什麼,覺得命運無法扭轉,就放棄不抵抗,只想逃命,總嚷嚷著Hong Kong is finished,當時有個做文化研究的學者評論:「香港是一個在消失的中途站,本身不會形成穩定認同,所有人來的目的都是離開。」

另一種,就是很典型傳統的經濟動物,「他們自嘲為『港豬』,只追求物質生活,不在乎精神生活」。這2類人的共同特性,是不打算留在香港奮鬥。90年代在美國碰到的香港人,之於吳叡人是流離失所的。

「我研究過日本、歐洲,但偏偏就是漏掉香港。」直到2012年,台灣公民運動風起雲湧,香港也發生了類似的現象——反國教運動,才終於引起吳叡人的關注。

當時香港「明報月刊」的總編輯想明白年輕人為何不願接受來自北京的國民教育,於是找上鑽研民族主義的吳叡人撰文,「香港跟台灣一樣,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在中國統治內,兩邊歷史就岔開了,各走各的路,認同便是在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吳叡人切出了這樣的視角。

在反國教運動後,「香港人認同」的問題愈演愈烈,繼而產生激烈的「本土主義」。台灣比香港更早經歷本土化浪潮,於是「明報月刊」找了一名年輕學者來台專訪吳叡人,「不是因為我了解香港,而是我了解香港以外的地方,香港人想要了解自己發生什麼事,所以需要外部的參照來理解,進而找到了我。」

專訪做完不到2個月,2014年2月,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出了一份專號,標題寫著「香港民族,命運自決」,吳叡人在網路看了嚇一跳,「我一直期待早晚會發生的事情真的發生了,這群香港大學生站出來宣告他們不是中華民族,是香港民族」。

緊接著3月,台灣發生太陽花學運,吳叡人忙著走入現場,未持續關注這件事,直到運動結束後的5、6月,他接到港大學生來信邀稿,「我們都讀您的『想像共同體』」,吳叡人深受感動,洋洋灑灑寫了篇近萬字的文章,「我提供了一個解釋架構,告訴他們90年代流浪的香港人,在2014年有了故鄉——香港變成故鄉。」

本來,學生只想印小冊子,在七一大遊行的街頭發送給民眾,後來發現這篇文章的概念很重要,於是又找了練乙錚、孔誥烽、徐承恩及蘇賡哲等幾名學者,集結「香港民族,命運自決」專號內容,發行「香港民族論」。出版當週,雨傘運動爆發,這本書遂成香港人認同的新方向。

「港媒說我帶給香港年輕人壞的影響,其實是我被他們影響,作為一個觀察者,我非常誠懇地寫了一篇客觀的文章,於是成為我的第一個罪狀。」

香港的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CEFC)辦研討會,特別邀請吳叡人正式發表那篇文章,當時他被台下所有的香港學者攻擊,「只有一個人支持我,他叫方志恒」。方志恒後來成為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副總監,曾編輯兩冊「香港革新論」,他是繼吳叡人之後,第2個被港媒點名的學者,罪名為「為港獨做基礎理論建設」。

研討會讓吳叡人徹底捲進香港學術圈的紛擾中,「下台後,我不想跟那些大人們互動,就和找我來的年輕人一起去吃飯」。當時正值雨傘運動期間,吳叡人的學圈朋友帶他走進金鐘占領區,他看見有點嬉皮的布爾喬亞式抗議,街頭是精緻的連儂牆與彬彬有禮的「和理非」;而學生卻拉著吳叡人去了旺角,「它很像台北萬華,充滿野性味道」。占領區內有美國隊長,也拜關公,民俗與底層生活相融合,「年輕人告訴我,這才是香港」。

吳叡人很震驚,「我感覺像第一次直視香港,不管白領或基層,我看見他們把香港當成家」。他體悟到,原來香港在表層的國際化之下,底層仍有一些固定深邃的東西存在。自此,吳叡人迷上了香港。

2017年,香港專上學生聯會邀請吳叡人與其弟吳豪人,以及另一名中研院學者吳介民參與「殖民香港」研討會,吳叡人申請簽證被多次拒絕,他為此打電話到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他們說我的case沒准,當時以為是中共十九大的關係,但隔年我再嘗試幾次,發現還是不行」。那一刻,吳叡人才確定自己被列入黑名單,「我的case好像變通案,不是one time的」。往後,他便再也不曾踏入香港。

今年初他被港媒點名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梁振英共享基金會下的影音頻道「香港講地」甚至為吳叡人製作了紀錄短片,他的生活是否受到影響?台灣和香港的街頭運動,為什麼會形成共伴的雙螺旋?總是陷入雙重現實的台灣,在夾縫中找到我們的年代意義了嗎?失去第四權與公民團體後,香港學術圈又是如何上演出埃及記?

這些內容將在18日「空中小客廳」分為之一(https://reurl.cc/2DGAlm)、之二(https://reurl.cc/rQGb6r)播出,或可上中央社YouTube觀看全影音專訪。

另外,科技、疫病與強權跋扈的時代,新型態戰爭與變種病毒夾擊,民粹與民族主義趁浪而來,舊價值逐漸崩毀,新秩序仍未成形,「常規」世界動盪且混亂,謊言、假象與偏見的重重迷霧疊加,如何掙脫陰魂不散的烏托邦幽靈,將是我們這個世代無法迴避的課題。

「空中小客廳」自即起,1個月推出1集「我們的魔幻世代」系列專題,就不同的社會現況與世界趨勢,藉不同專家學者視角,映照出虛實之間的本相,中研院學者吳叡人的「香港人的出埃及記」,則為此系列的第1集。

中央社Podcast頻道「中央社好Pod」(https://open.firstory.me/user/cna/platforms)除了文化性節目「文化普拉斯」由邱祖胤主持;「特派談新事」由廖漢原和周永捷主持,邀請中央社30名特派輪流談國際新鮮事;「空中小客廳」由張若瑤主持,以人物故事為主軸,讓聽眾貼近公眾人物檯面下有血有肉的真實面貌。(編輯:張芷瑄)111031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