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共製經驗就像料理 平珩:需要時間才會入味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14日電)舞蹈空間創辦人平珩將近40年的藝術工作生涯中,與許多頂尖藝術家共製精彩之作,她在新書「一堂永遠不會結束的課」中分享,共製就像煮菜,需要花時間才會煮好,味道才會進去。
平珩今天接受訪問時表示,「國際共製」會成功的要點包括多合作,要有時間磨合,可以先開工作坊互相理解,「互相聆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會表達自己的看法,外國藝術家跟我們合作才能更為聚焦。」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平珩終於有時間整理自己與舞團的重要事件,決定著手撰寫「一堂永遠不會結束的課」,除了留下舞蹈空間舞團歷年國際共製舞作的經驗談,也希望鼓勵更多表演藝術工作者與國際交流,積極做國際共製,世界會因此而打開,也會在國際共製的過程中成長。
在書中,平珩分享了許多特別的國際共製經驗,像是「時境」中用150公斤的扁豆來表演時間流動的軌跡;「沉睡的巨獸」用130個大紙箱堆疊,表現社會與政治、生存與人性;「反反反」運用2公尺長的碳纖方框,聚焦壓迫與弱勢;「媒體入侵」以7公尺高的巨大氣球,搭配聲光投影,詮釋「液態」的世界,每一次的合作都會成為新的養分。
平珩舉例,像長期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的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Marina Mascarell)2020年帶來「媒體入侵」,用身體與影像叩問這場由媒體入侵引爆的心智之戰;今年舞團與日本全男舞團「東京鷹」合作的全新影像版「月球水2.0」拍攝過程,舞者們就很容易面對鏡頭,也對於拍攝角度有自己的敏銳度。
平珩1980年赴美進修學習表演,在留學期間認識了同樣就讀紐約大學藝術學院的導演李安,「當時我們一群好友羅曼菲等等,都想畢業後回台灣,只有李安說要留在紐約發展。」即使如此,平珩回到台灣成立舞團從事舞蹈教育,因緣際會也走上了與國際接軌之路。
平珩舉例,像之前跟作曲家譚盾合作「迴」,「譚盾是個夢想家,他點子非常多,每次看到他,他就會有新點子,跟了幾次之後發現這樣時間上來不及,後來我們就自己提出來構想,他也同意了。」平珩說合作的是大師,當然要尊重對方,但也必須思考在期限內讓藝術作品得以完成,這些來回應對都是經驗。
平珩表示,「國際共製」對台灣來說其實相對有利,「對於歐洲各國來說,他們的製作幾乎都已經是國際共製,但面對亞洲,相對我們有不同的身體跟東方思維,而且我們的表演藝術相對充滿彈性,可以找到互補,可以持續成長,這堂國際共製的課可以持續學習,永遠不會結束。」(編輯:張雅淨)11103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