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委會NSO合推3年計畫 認識前輩作曲家江文也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6日電)受到政治與時代磨難,前輩作曲家江文也一生在台灣、日本與中國的文化中飄蕩,不見容於當時社會,但他始終抱持對台灣原鄉的想念。客委會攜手NSO以3年計畫,讓更多人認識這個純潔的藝術靈魂。
客家委員會與國家交響樂團(NSO)今天聯手舉行記者會,宣告雙方將從今年起到2023年,共同策劃「泅泳漂泊」江文也音樂系列活動計畫。
客委會主委楊長鎮表示,客家子弟江文也過世這麼多年來,雖然大家有過關注,但一直缺少關於他的作品完整而有系統的整理、理解跟表現,希望趁這個機會整理,讓新生代音樂工作者也有機會接觸江文也的音樂理念。
客委會邀請NSO榮譽指揮呂紹嘉擔任藝術顧問,並邀集台日音樂發展研究專家包括日本國立奈良教育大學教授劉麟玉、清大音樂系助理教授沈雕龍,以及同為客家人並活躍於國際樂壇的作曲家陳可嘉,共同擘劃江文也系列活動,以音樂會、委託創作、教育推廣、音樂專輯與文集出版等,全方面向大眾介紹這位作曲家。
楊長鎮說,江文也除了是創作者,也是理論工作者跟評論者,其音樂的相關文集,這次也會與學者合作整理出版。
江文也本名江文彬,出生於日治時期的台北廳大稻埕,父親江長生為福建省永定縣高頭鄉高南村出身的客家人。1930年代,江文也創作管弦樂、室內樂、鋼琴獨奏曲、藝術歌曲、歌舞樂、歌劇等,是相當多產且難得一見的作曲家,也是唯一一位打入日本作曲界,與日本人一較高下的台灣人。
江文也以「台灣舞曲」在1936年德國柏林舉辦的第11屆奧林匹克競技大賽藝術部門作曲獎獲得佳作獎,是當時以日本國籍獲得該獎項的唯一亞洲人,但他並沒有因此被國際持續看見,反而是國家與時代的動盪不安讓他被淹沒,直到最後過世之際,他都還在創作「阿里山的歌聲」,雖然沒有完成,但可以看見他對台灣的眷戀。
呂紹嘉表示,越認識江文也的生平,每每都「掩卷嘆息,不勝唏噓」,「他悲慘的命運在古今中外音樂家來說,都很難看到,但也因為這樣的動盪,更看見江文也的純潔藝術靈魂。」
呂紹嘉表示,一開始江文也在台灣樂壇幾乎被忽略,但80年代之後,慢慢他的音樂被演奏跟錄音,2023年是江文也逝世40週年,「希望這次可以在他逝世40週年的時刻,各方面一起努力,多留下一點東西。」
該研究計畫首先登場的是12月11日在兩廳院演奏廳舉行的「江文也:20世紀的滄海遺珠」講座音樂會,作曲家陳可嘉將以江文也的室內樂作品為出發,延伸介紹影響江文也創作與風格發展的德布西、巴爾托克作品,以及與江文也同時期的梅湘、布瑞頓作品。
除了講座音樂會,2022年將有2場江文也大型管弦樂作品演出創作,同時邀請作曲家陳可嘉、顏名秀、林京美、李元貞,為江文也音樂進行再演繹、委託創作。(編輯:張雅淨)110120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