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放映經典台語片 觀眾好奇創作背景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21日專電)1960年代經典台語片17日至21日再度於立陶宛放映,涵蓋諜報、喜劇、社會寫實等類型,觀眾在座談中踴躍討論,對台語片的產生背景及「失而復得」等歷史特別有興趣。
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支持下,由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電影研究教授裴開瑞(Chris Berry)擔任策展人,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老電影院Skalvija放映的台語片包括「天字第一號」(1964)、「再見台北」(1969)、「危險的青春」(1969)、「王哥柳哥遊台灣」(1959)、「丈夫的秘密」(1965)等5部,都加上立陶宛語字幕。
放映活動含映前與映後座談,由維爾紐斯大學(Vilnius University)亞洲與跨文化研究學院副教授瓦蘭丘納斯(Deimantas Valančiūnas)及印度文學藝術講師沃希柳特(Gabija Vosyliute)擔任主持人,裴開瑞則在映前深入淺出帶領觀眾認識台語片的歷史背景。
根據現場觀察,觀眾隨場次增加,到20日放映「危險的青春」時,可容納約120人的場地已近8成滿。
本身是電影學者的駐英代表處文化組組長陳斌全前往維爾紐斯,第一線感受立陶宛民眾對台語片的興趣。他表示,觀眾在座談上相當踴躍發問,並觸及台語片的創作背景、演員等。他向觀眾介紹台語電影修復計畫,並分享電影數位修復技術可以如何運用於建構電影史。
陳斌全曾於2016至2019年擔任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領導經典台語片數位化及修復工作。1950至1970年代是台語片全盛時期,陳斌全曾表示,當時總計有近2000部台語片問世,但因未獲妥善保存,目前僅存約200部。
駐英代表處文化組表示,這次在立陶宛的放映,是巡迴英國與歐洲大陸「遺落的台灣商業電影-台語片:重新發現與修復2020-2021」論壇暨影展的延伸。維爾紐斯是除了倫敦之外,這項計畫另一個二度辦理放映活動的歐洲城市,足見立陶宛觀眾對台語片的興趣。
瓦蘭丘納斯之前告訴中央社記者,台語片是台灣電影文化重要一部分,也是台灣政治、社會史的獨特文本,呈現台灣一般民眾的情感、思考與抱負。
沃希柳特之前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許多觀眾第一次看台語片就能撐完全場,還參加映後座談,要歸功於翻譯自中文的立陶宛語字幕。她說,立陶宛觀眾對與當代台灣形象有差距的「老台灣」很有興趣,想了解台灣一路走來的過程,台語片在台灣電影語境中「失而復得」的歷史也讓他們著迷。
裴開瑞之前表示,以民間創作為大宗的台語片呈現戒嚴時期台灣一般民眾的生活,對現代化等重要歷史現象,有不同於官方「健康寫實」等風格的觀點。
去年9月,在全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影響下,另外5部經典台語片「泰山與寶藏」、「五月十三傷心夜」、「六個嫌疑犯」、「三八新娘憨女婿」、「燒肉粽」在立陶宛維爾紐斯電影院Skalvija放映。(編輯:郭中翰)110112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