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台語片11月再訪立陶宛 題材類型多元搭配立語字幕

2021/10/1 19:44(10/2 21:1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1日專電)繼去年在立陶宛首次於商業戲院放映並引發口碑傳播效應後,台語片今年11月將再度前進立陶宛,作品涵蓋諜報、喜劇、社會寫實等類型,並搭配立陶宛語字幕。

11月17至21日,位於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立陶宛歷史最悠久電影院之一Skalvija將放映「天字第一號」(1964)、「再見台北」(1969)、「危險的青春」(1969)、「王哥柳哥遊台灣」(1959)、「丈夫的秘密」(1965)等5部片。一如去年,這些電影都附有立陶宛語字幕。

在亞洲電影能見度不高的立陶宛,影迷對台灣電影的認知往往不脫「新浪潮」,或者李安、蔡明亮、侯孝賢等響亮名號。台語片2017年在立陶宛「初試啼聲」,故事還得從當年一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台灣電影研討會,以及率先在歐洲推廣經典台語片的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電影研究教授裴開瑞(Chris Berry)說起。

維爾紐斯大學(Vilnius University)亞洲與跨文化研究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南亞電影的立陶宛學者瓦蘭丘納斯(Deimantas Valančiūnas)告訴中央社記者,他於2017年在布拉格研討會期間首度與裴開瑞面對面交流,這開啟了他對台語片的認識,當年稍晚他就在維爾紐斯大學籌畫了小型放映活動,呈現「大俠梅花鹿」(1961)等3部作品。

他的合作夥伴是維爾紐斯亞洲藝術中心(Asian Art Centre)主任、維爾紐斯大學亞洲與跨文化研究學院印度文學藝術講師沃希柳特(Gabija Vosyliute)。在2017年放映活動獲熱烈迴響後,兩人決定再接再厲,2020年成功將台語片推向商業戲院Skalvija,並獲市政府補助,免費播放「燒肉粽」、「六個嫌疑犯」等5部台語片。

沃希柳特近日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2020年前往觀賞台語片的立陶宛民眾人數一場比一場多。最令她驚喜的是,除了青壯年族群,還有不少通常「深居簡出」的「熟齡」觀眾,而且他們竟然可以第一次看台語片就撐完全場,還參加映後座談。她認為這部分要歸功於翻譯自中文的立陶宛語字幕。

沃希柳特說,亞洲電影在立陶宛放映時往往將就使用英文字幕,但她和夥伴決定製作立陶宛字幕,讓觀眾更容易進入片中情境。很幸運地,嫻熟中文的合作譯者對翻譯台語片也「樂在其中」。

事實上,在國家電影中心2016年開始較有系統地修復經典台語片前,許多台語片沒有中文、更遑論英文字幕。裴開瑞受訪時回憶,他在2000年代到國影中心希望一窺現存最早的台語片樣貌,看見帶有國民黨政府國族意識宣傳色彩的「黃帝子孫」(1955)及「鴉片戰爭」(1963),都沒有中文字幕。為了研究,只懂中文的他不得不僱請通曉台語的台灣學生協助。

等到瓦蘭丘納斯和沃希柳特在十多年後接觸台語片,他們的「初體驗」就與裴開瑞十分不同。沃希柳特對目前已知第一部改編自童話、演員身披「天然禽獸裝」並取景於台北郊區的台語片「大俠梅花鹿」(1961),以及她形容具「哥德風」的「地獄新娘」(1965)印象深刻。她對導演林摶秋的作品也情有獨鍾。

瓦蘭丘納斯則很受「三鳳震武林」(1968)觸動;台灣創作人的熱情及在預算、技術條件有限下發揮創意的能力,讓他十分驚豔。

他說,台語片是台灣電影文化重要一部分,也是台灣政治、社會史的獨特文本,呈現台灣一般民眾的情感、思考與抱負。

沃希柳特指出,立陶宛觀眾對與當代台灣形象有差距的「老台灣」很有興趣,想了解台灣一路走來的過程,台語片在台灣電影語境中「失而復得」的歷史也讓他們著迷。台灣影人處理「泰山」(Tarzan)等國際間常見題材的方式讓立陶宛觀眾「耳目一新」,幾位「隱藏版高人」甚至能在映後座談侃侃分析台灣與其他亞洲國家電影的差異。

瓦蘭丘納斯和沃希柳特都提到,裴開瑞等專家為每一部台語片預錄的導言,以及在現場或透過網路進行的映後問答讓觀眾十分受用。他們很高興台語片放映在立陶宛可以說已是自成一格的迷你電影節,無論是去年或今年,他們都力求片單達到題材、風格、類型多元,且毫無重複。

裴開瑞說,以民間創作為大宗的台語片呈現戒嚴時期台灣一般民眾的生活,對現代化等重要歷史現象,則有不同於官方「健康寫實」等風格的觀點。

他提到,文化有很多面向,並非要「高大上」才「夠格」成為文化。數十年前的台語片就蘊含今天的所謂「台客幽默」,透過台語片,台灣人或許能對自己的過去與現在有新的認識。

11月的台語片立陶宛放映計畫獲文化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支持。(編輯:黃自強)110100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