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聽文協百年 國台交與台灣音樂館精采出擊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30日電)2021年為台灣文化協會成立100週年,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將舉辦5場音樂會重現台灣音樂史;台灣音樂館則邀請音樂學者呂鈺秀策展,以宏觀脈絡分析台灣音樂百年流變。
2021年為台灣文化協會成立100週年,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國台交)邀請資深作曲家温隆信創作第八號交響曲「撥雲見日」,國家文藝獎得主潘皇龍創作「文化頌」管弦交響協奏曲,國台交將在北、中、南舉行5場演出。
除了委託創作,國台交也請旅美作曲家張菁珊以多首台灣歌謠為題材,編寫「音樂百年」組曲,搭配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的台灣畫作製作而成的動畫共同呈現。另外也將演奏許雙亮編曲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歌」管弦樂版本。
台灣音樂館則推出「文協百年特展-新文化觀點台灣音樂一百年」特展,策展人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呂鈺秀表示,1921年的新文化運動是一個文化啟蒙運動,它在音樂面向上帶進來的是系統化、精準化的西式音樂,以及大眾化、商品化的現代流行音樂。
呂鈺秀表示這兩種音樂在這一百年來不斷生根發芽,逐漸本土、在地化。「新文化觀點帶進來新的思潮、新的想法也影響到傳統音樂,同時也為傳統音樂帶來很多新的契機,這樣的改變都可以在展覽中細細品味。」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表示,台灣音樂發展與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及社會脈絡習習相關,當時身處日本殖民時期,為了爭取參政自主權及迎接文化啟蒙新時代,文協倡議者之一蔣渭水創作「台灣文化協會會歌」歌詞,蔡培火則創作「台灣自治歌」及「咱台灣」,可以說是最早描述台灣景色與物產的在地主體性歌謠。
這次的特展內容豐富,包括1914年客籍藝人何阿文到東京錄製的唱片,這是台灣現存最早錄音史料。還有台灣第一位留日學習西方現代音樂的張福興,這次展出他1922年進入日月潭水社對卲族音樂的採譜與紀錄,張福興同時也是台灣第一個管弦樂團「玲瓏會」的創辦人。另外,特展還收集日本學者北里闌1921至1922年在台灣錄下的原住民音樂,甚至還有已故學者莊永明講述「以音樂回首台灣文協100年」的珍貴影像。
「文協百年特展-新文化觀點台灣音樂一百年」即日起至11月7日於台北市中山堂2樓展覽室暨迴廊展出。(編輯:屈享平)11009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