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館大河小說特展 「洶湧的溫柔」呼喚時代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7日電)「大河小說」為讀者展開一整個時代,進而了解先民為土地奮鬥的感人故事,台灣文學館舉辦「洶湧的溫柔—台灣大河小說捐贈展」,展出葉石濤、鍾肇政、李喬等多位小說作家的珍貴作品及手稿。
台文館館長蘇碩斌表示,台灣最早提出「大河小說」概念並寫出作品的是葉石濤,之後則有鍾肇政「濁流三部曲」及「台灣人三部曲」奠定基礎,再有李喬「寒夜三部曲」、東方白「浪淘沙」承繼,一條書寫長河明確成形。
蘇碩斌表示,「大河小說」在台灣文學的確是醒目類型,尤其是透過人群與土地的長期互動,傳達溫柔但堅毅抵抗外來力量的勇氣,特別令人動容。
根據台灣文學館新聞稿,「大河小說」一詞源自法文Roman-Fleuve,以奔向海洋的河流引喻為滔滔不絕的故事,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朵夫」可為代表,之後廣泛用在「連續性長篇」或「系列」小說。即將上映的公視戲劇「斯卡羅」,由2016年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得主陳耀昌「傀儡花」原著改編,亦屬「大河小說」之列。
展出分為四個部分,從1940至1980年「萌芽:探勘大河源頭」,無法大聲言稱「台灣」的台灣人,如何訴說自己的故事;1980至2000年「承繼:流淌在土地的淚痕」伴隨著社會肅殺氛圍的鬆綁,解嚴、本土化運動的興起,作家們透過文字拆解專制威權的象徵,填補過往主流歷史敘事的縫隙。
「新聲:一條蜿蜒奔騰的緞帶」展出21世紀所出版的「大河小說」;「千山之外,河水依舊潺潺」細數由「大河小說」所改編的影視作品,並透過趣味問答遊戲的方式,讓民眾了解故事內容。
此外,這次展出的珍貴文物,還包括「台灣七色記」、「浪淘沙」、「台灣大風雲」等「大河小說」珍貴手稿原件,東方白採訪蔡阿信的訪談錄音帶,李喬創作筆記、剪報等各類文物,並播放小說改編之電影、電視劇作,透過影視作品再次閱讀台灣歷史長河中的文學風景。(編輯:屈享平)11008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