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拍攝鹽月桃甫紀錄片 小松孝英擬明年在台參展

2021/6/7 14:17(6/7 15:3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7日專電)出身日本宮崎縣的鹽月桃甫是日治時代貢獻台灣美術界良多的畫家,但在日本鮮為人知。鹽月的同鄉小松孝英拍攝他的紀錄片,6日在東京試映,並計畫參加明年台灣的國際紀錄片展。

鹽月桃甫(1886-1954年)約100年前從日本遠赴台灣擔任美術教師,在台灣指導西洋美術並參與台灣美術展覽會的創設,是第一位讓西洋美術普及於台灣的日本畫家,貢獻台灣美術界良多。

與鹽月桃甫同樣是宮崎縣人的小松孝英所製作、執導的紀錄片電影「鹽月桃甫」今年初在日本九州的電視台播放,受到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影響,延至昨天才在東京舉行首場試映。此片將計畫參加明年台灣的國際紀錄片展。

41歲的小松受訪時表示,9年前受邀到台灣參加一場國際藝術博覽會時,首度聽聞自己同鄉的美術前輩鹽月桃甫的名字,引起他的好奇心。他後來在宮崎縣兒湯的古董店邂逅鹽月所畫的台灣原住民的油畫,展開調查後發現,鹽月在台灣的知名度及貢獻度相當大,但在日本卻鮮為人知,這讓他感到很驚訝。

小松說,那是一幅泰雅族孩童吹奏口簧琴的油畫。在調查過程中,小松不僅對鹽月的畫作,也對鹽月在台灣的故事感興趣。

小松平時以生態為主作畫,他的畫作「外來種群蝶圖」曾被聯合國生物多樣公約紀念館收藏,他決定拿著攝影機走訪台灣,拍攝鹽月的紀錄片,耗時3年完成。

從這部紀錄片可看出鹽月被台灣的原住民、原住民文化的魅力吸引,也描述了日本在台灣實施「同化政策」及後來戰爭爆發那段動盪的時代。

主張自由教育、尊重多元文化的鹽月於1930年霧社事件發生後,以站立在砲彈中的原住民母子圖「母」參加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被認為是抗議日本政府1930年至1931年的理藩政策。

6日前來觀賞紀錄片的京惠里子為紀錄片中的一曲作詞。她對中央社表示,看到鹽月的作品「母」後很感動,她以前就知曾發生霧社事件,也走訪霧社觀賞當地的風景,並試著了解鹽月在畫這副作品時的心思為何。她覺得從「母」這幅畫作中可強烈感受到母子不願分離的情感。

小松盼觀眾透過這部紀錄片去思索在當時與動盪的時代互為矛盾的鹽月所處的環境中,鹽月究竟在想什麼?對藝術家而言,「自由」究竟是什麼?

這部紀錄片中可看到鹽月所教導的台日學生表示,鹽月的教學風格很自由,很尊重學生的創意。雖然鹽月是日本政府派至台灣的教育家,但他不喜穿官服。鹽月中年禿頭後,就帶著土耳其毯帽,這成了他的招牌打扮。鹽月被學生認為作風獨特,但備受學生尊敬。

鹽月桃甫本名永野善吉,畢業於宮崎師範學校,隨後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就學。畢業後擔任9年的美術老師,1921年36歲那年舉家赴台,在台北一中(現在的建國中學)與台北高校(台灣師範大學)任教。1945年日本在二次大戰戰敗後,日人撤離台灣,1946年鹽月結束在台灣25年的生活,背著簡單行囊返鄉。

鹽月的作品大多留在台灣,但因天災等因素,很多作品遺失。他返國後生活窮苦潦倒,曾在日記中描述幾無餘力買畫具,但仍繼續作畫。

小松認為,鹽月在日本的知名度低於台灣,可能是因為鹽月在日本的作品很少被看見。(編輯:韋樞)110060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