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雙椗燈塔公告縣定古蹟 乘勝追擊盼再升格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金門縣21日電)有「金門雙椗」之稱的北椗燈塔和東椗燈塔公告為金門縣定古蹟,縣文化局乘勝追擊向文化部申請為國定古蹟。文化局表示,連同烏坵燈塔,未來金門可望擁有三座國定古蹟燈塔。
東碇島距烈嶼鄉南方27公里處,面積0.016平方公里;北碇島位於金門東面,離金湖鎮復國墩漁港約4200 公尺,面積0.08平方公里。兩島各原名東椗島、北椗島,後國軍改為「碇」,但燈塔名仍沿用「椗」。
文化局指出,19世紀末英國籍官員主導中國海關相關事務,海關1871年(清同治10年)在東碇島上興建廈門海域第一座西式燈塔,1882年(清光緒8年)再於北碇島上興建燈塔。
文化局表示,東椗和北椗兩座燈塔都在指引駛入廈門船隻,並銜接台灣海峽的連鎖燈鏈,合稱「金門雙椗」,共同見證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福建沿海及台灣海峽航道管理歷史。
東椗和北椗燈塔都是由時任海關總營造司的韓得善(David Marr Henderson)規劃設計,東椗燈塔門額上留有韓得善署名及興建年代的勒石,是當時年代最早的燈塔碑記。
文化局的公告資料指出,兩座燈塔各引進西式工法,以磚、花崗石及玻璃等西式建材興建。東椗燈塔塔身為圓形磚造,外塗黑漆,是當年最早以磚砌的黑色燈塔;北椗燈塔塔身同樣是圓形磚造,但外牆塗白漆,塔身中央設有3條花崗石嵌框,是罕見使用花崗石嵌框的燈塔,用以強化安全,技術特殊。
「金門雙椗」同時見證由英籍官員主導的東南沿海燈塔興建歷史,也具有19世紀帝國主義及海外殖民的掠奪和擴張、中國關稅及海權受制於西方列強的重要標記。兩座燈塔都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以及稀少性、不易再現。文化局因而在10月8日公告為縣定古蹟。
催生「金門雙椗」升格的國立金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曾逸仁表示,1874年興建的金門縣烏坵燈塔都已在2018年指定為國定古蹟;1902年才落成的馬祖東引燈塔,更早在4年前就公告為國定古蹟,金門雙椗這對「老大哥」卻遲遲無人聞問。
曾逸仁表示,他和文化部局文化資產局局長施國隆今年談及此事後,在文化局長許正芳積極處置下,終於促成東北椗燈塔為縣定古蹟。曾逸仁說,烏坵和東椗、北椗加上馬祖的東引、東莒燈塔,過去主要是維護中國大陸東南沿海航行安全,如今兩岸分治,它們都位於台澎金馬最西側,更具有軍事要塞意義。
5座燈塔中,獨獨雙椗沒有國定古蹟身分。許正芳表示,文化局已向文化部提出這兩座燈塔為國定古蹟申請,未來雙椗燈塔將串聯烏坵燈塔,甚至馬祖的燈塔,規劃海上遊程,凸顯文化資產價值。
前東碇島軍官林健華駐島時燈塔是紅磚,一度漆為白色,後來回復最早的黑色。他認為,燈塔公告為縣定古蹟,代表縣府維護文化資產用心。
林健華的新書「東碇鐵漢─1986年駐島紀實」即將出版。此外,曾在雙椗擔任燈塔守近半世紀的陳慶虎,則是很榮幸服務過這兩座燈塔,他說,很希望再回塔上看看,回味一下。(編輯:謝雅竹)109112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