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呂赫若遺留唯一手稿 家屬捐贈台文館收藏

2020/8/25 16:05(8/25 16:3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25日電)作家呂赫若逝世後唯一留下手稿「呂赫若日記」,今天在呂赫若長子呂芳卿的帶領下,將此重要文物捐贈台文館典藏,呂赫若次子呂芳雄說:「我們相信父親也會感到高興,兒子們做了對的事。」

日治時期台灣重要作家呂赫若,本名呂石堆,在1914年出生於台中廳葫蘆墩支廳(今台中市潭子區),1935年在東京文學雜誌「文學評論」發表首篇作品「牛車」,受到文壇矚目,被譽為「文學天才」。

今天為呂赫若106歲冥誕,其長子呂芳卿代表,將「呂赫若日記」捐贈給國立台灣文學館,進行妥善修復與保存,文化部長李永得、促轉會主委楊翠、台文館長蘇碩斌等人皆出席捐贈儀式。

「呂赫若日記」為呂赫若於1942年至1944年間,以日文書寫的日記,台文館曾在2004年出版「呂赫若日記」的中譯本、手稿本。

呂赫若畢業於台中師範學校,曾擔任教師,1939年赴日本東京留學,研究聲樂。1942年,他回到台灣,在「台灣文學」擔任編輯,也曾經在興南新聞擔任記者。呂赫若涉足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因而擁有「台灣第一才子」之譽。

今天台文館受贈的「呂赫若日記」,是呂赫若逝世後所留下的唯一手稿。

呂赫若在戰後對政治腐敗不滿,轉而投入地下反抗工作。1951年,呂赫若在「鹿窟事件」受難之後,家人害怕他遺留的手稿、創作會造成二次傷害,因此將這些文物都埋藏在台中社口老家的荔枝園,並澆水使其腐化。日記會被保存下來,是因有記載呂赫若孩子們的出生年月日。

多年來,呂赫若家屬相當審慎保存這本日記,每年清明掃墓時透過日記追憶故人,有感於紙本保存不易,因此今年清明時家屬討論,同意將日記捐贈台文館典藏,盼呂赫若的堅持精神能世世代代留傳下來。

呂芳雄今天說,這本日記對家屬而言很珍貴,因此雖然不捨,但因擔心紙質保存不易,僅有捐贈給台文館才能長久留存,因此在大哥呂芳卿帶領下,一致同意將日記捐贈出來,「我們相信父親也會感到高興,兒子們做了對的事」。

李永得表示,他感佩呂赫若家屬在威權之下,70年來走過這條孤單、堅毅的道路,也感謝他們將這本台灣文學界很重要的日記手稿捐贈給台灣文學館。

蘇碩斌指出,台文館曾於2018年,在前館長廖振富的帶領之下,取得呂赫若家屬捐贈的第一批文物,加上今天取得呂赫若唯一留下的手稿,很感謝家屬對台文館紙質保存專業的信任。(編輯:張雅淨)109082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