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卓溪布農族人尋根 拉庫拉庫溪舊社溯源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12日電)花蓮卓溪鄉布農族人參與舊社調查與聚落、家屋等修復工作,藉此尋根活動認識百年前祖先建立的基業與累積的生活智慧;花蓮縣文化局樂見傳統領域的各種研究,並尊重在地社群。
花蓮縣文化局表示,獲中央核定「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社溯源與重塑計畫」,從2017年至今,輔導當地族人找回舊社的記憶,包括重建佳心舊社石板屋及盤點區域內各項文化資產,如史前考古遺址、清代八通關古道、日治時期八通關越道路及駐在所遺構與部落聯絡道路等。
此計畫中,委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阿桑來戞部落研究計畫」,昨天下午在玉里鎮公所中正堂舉辦研究成果發表會。
研究團隊以「自己的老家自己勘」為名,從今年4月起舉辦一系列舊部落調查的工作坊與課程,邀集卓溪鄉的布農族人參與。結合考古學與原住民尋根活動,共同執行拉庫拉庫溪流域的布農族舊聚落調查。
文化局文化資產科承辦陳孟莉表示,上個月和中研院團隊、族人前進拉庫拉庫溪流域北岸,進行阿桑來戞舊社調查。阿桑來戞駐在所是20世紀初日本政府在流域內設置的第一批駐在所,據日治時期日人的紀錄,阿桑來戞是巒社群東遷的第一個聚落。
陳孟莉指出,參與中研院團隊的系統性調查,面對山區散居的舊社,能快速掌握聚落輪廓並詳細紀錄範圍內的人為遺構。對族人而言,透過學術方式認識舊社,而對遺構思索、環境場域經驗,最終內化為自己的生命故事。
面積約400餘平方公里的拉庫拉庫溪流域,位於中央山脈秀姑巒、大水窟山東側。原居於中央山脈西側的布農族巒社群與郡社群約200年前開始向東遷移,陸續於拉庫拉庫溪南北岸建立聚落。
1875年清總兵吳光亮開闢中路,自南投竹山沿著拉庫拉庫溪北岸蜿蜒前進至花蓮玉里,全長152公里,就是今天所稱的清朝八通關古道。
20世紀初,日本統治下於1915年發生「喀西帕南事件」、「大分事件」等,總督府為有效鎮壓流域內的布農族人,於1919至1921年間沿著拉庫拉庫溪南岸山腰闢築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全長約83公里,沿線設置46處駐在所。八通關越道路成了迫遷之路,族人離開了祖先百年間闢建的獵場、耕地與石板家屋。
拉庫拉庫溪流域於1981年劃入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在「排除人類影響」的土地管制策略下,布農族人回祖居地的路途顯得遙遠,時代的變遷,透過回溯族人的步履,導入現代科技輔助,延續原民的故事。(編輯:謝雅竹)109071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