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台博鐵道部園區 6國定古蹟、1970年代街道模型成亮點【圖輯】

2020/7/5 09:20(7/5 12:04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5日電)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將在7日開放,園區內有6座國定古蹟,其中一棟尖錐外型的「戰時指揮中心」,日治時期為圓形防空洞,國民政府遷台後改造成尖錐形,留下歷史與戰爭痕跡。

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簡稱台博鐵道部園區)將在明天舉行開幕典禮,7日起正式對外開放。

鐵道部園區為台博系統4大館舍之一,自20世紀初期起,先後曾是日本時代鐵道部、戰後台鐵總局的本部,作為台灣鐵路營運總部達70年,在2007年指定為國定古蹟,見證台灣交通、經貿與文化的重要發展歷史與現代化歷程。

鐵道部園區內以國定古蹟「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建築群為主體,包含鐵道部廳舍、八角樓、電源室、食堂、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等6座國定古蹟,另有市定古蹟「清代機器局遺構」的東側圍牆及石板道,為台灣博物館系統中面積規模、建物數量最多的館舍。

有著尖錐外型的「戰時指揮中心」,位於園區西北側,建於1943年太平洋戰爭時期,為因應美軍空襲的防空避難設施,鋼筋混凝土構造。原為圓形外觀,國民政府遷台後,1957年因應國共內戰才又增建外圈結構及通風設備,形成外觀特殊的尖錐形,目的在於避彈。

防空洞的內層入口設有防爆鐵門,下層埋入地下,室內的環形壁面則貼著全台從北到南的鐵道路線圖,作為戰爭時期的指揮中心。

台博館展示企劃組助理研究員林一宏說,2年前德國鐵路博物館館長到鐵道部園區參訪,「看到防空洞特別有感」,並指出德國在冷戰時期也有類似的防空洞,只不過比鐵道部園區的還要大。

「八角樓」建於1919年,作為鐵道部廳舍唯一的男廁,林一宏說,「無論是高官還是基層員工,全都得走到這上廁所」。建築主結構為鋼筋混凝土中空八角柱,上方為通風口,和外牆間由8根鋼筋混凝土梁相連接,宛如一把撐開的傘,8個小便斗圍繞在八角柱周圍。

林一宏說,早期鐵道部職員以男性為主,因此只設置男廁,後續有女性職員加入,1960年代曾將這裡改建成男女廁。未來這裡將成為鐵道部園區的展場空間。

「電源室」創建時間早於1925年,為機械發電或做為蓄電廠的單層供電場所,歷經多次增建,未來這裡將成為園區的賣店,民眾可在這用餐飲食。

鐵道部園區除了古蹟建築為亮點外,2樓展間也耗資新台幣2300萬元,打造1970年代台北車站附近的街道模型,林一宏說:「那是台灣交通發展最興盛、也最亂的時候。」

他認為,1970年代是台灣邁向現代化過程最有趣的年代,公路客運有從美國引進的灰狗巴士命名為「國光號」,以及賓士中興號,而火車月台上的「觀光號」正要往南行駛,模型上還可見到中華商場,重現半世紀前的台北車站。

園區也設有常設展,展示台灣鐵道百年史以及鐵道文物,包括早期玻璃水瓶、售票機、車票、號誌、餐具、火車便當等,並重現台灣歷史上第一間西式餐廳「台灣鐵道旅館」,還把莒光號車廂搬到展場內,讓民眾不必到火車站,直接在園區內就能有搭上莒光號的感受。(編輯:張芷瑄)109070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