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本入圍英國曼布克獎圖像小說 冷眼談網路公審
(中央社記者陳政偉台北17日電)美國作家尼克˙德納索「薩賓娜之死」為第一本入圍英國曼布克獎的視覺文學作品,中文版在台出版。這部作品描述事件真相,透過網路的輿論公審,真相無法全然被理解的扭曲現象。
美國新銳圖文作家德納索(Nick Drnaso)以美國911恐怖攻擊後,校園槍擊案頻傳的美國當代社會為背景,創作「薩賓娜之死」,入圍2018年英國曼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
「薩賓娜之死」中文版由臉譜出版,宋瑛堂所譯。作者德納索用冷峻帶有距離感的畫風,如電影鏡頭般的敘事,描摹人人皆有話要說、真相卻已然不在的網路時代。
小說描寫一名女性薩賓娜的意外失蹤,與隨後流傳上網的影片,讓薩賓娜的姊姊珊卓、男友泰迪、及泰迪的高中同學凱文,接連被捲入一場無可預期的夢魘。3人一夕間成為輿論焦點,不僅私生活被放大檢視,圍繞著謀殺案的臆測與陰謀論出現,使得他們成為這場公審的祭品。
臉譜出版責任編輯陳雨柔表示,在懸疑驚悚的故事框架中,作品主軸提到新聞、社群媒體的群眾暴力,是在圖像小說領域中少見的命題,也不同於目前台灣歐美圖像小說的主要類型。
陳雨柔說,台灣所引介的歐美漫畫,類型多集中在都會愛情、科幻與知識類,「薩賓娜之死」具有懸疑犯罪小說風格,又處理現代社會嚴肅命題的圖像小說,算是台灣市場目前比較少見類型。
她認為,小說特別處是透過角色對話、社群媒體的討論、E-mail黑函、廣播節目等各種形式,呈現社會重大案件發生,因輿論或網路討論後,意義全然被曲解、漸趨空洞化的過程,對應台灣一些社會事件,有很多值得去思考的地方。
台灣正逢討論假訊息的議題,陳雨柔也認為,小說透過故事中無端受到牽連的2名角色,無法應付與客觀事實背離的假新聞,讓人生受到衝擊,也可連結到之前相當受歡迎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對於社會事件背後真相的不同詮釋討論。
她說,因這本書入圍英國重要小說獎項,所以除了喜愛歐美漫畫的讀者外,希望可以吸引一些懸疑小說或嚴肅文學的讀者。(編輯:張芷瑄)10808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