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測繪八通關駐在所 速射砲見證布農族歷史傷痛

2019/7/16 12:31(7/16 15:44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16日電)八通關越道路上華巴諾駐在所留有建築物,花蓮縣文化局委託調查團隊深入山林進行測繪,從日治時期留下的3吋速射砲、生活器皿等,見證百年前布農族人的歷史傷痛。

1920年台灣總督府為威嚇拉庫拉庫溪流域驃悍的布農族人,於大分社東南方斷稜制高點,設置華巴諾駐在所及砲台;如今駐在所建築群及3吋速射砲依然存於山林中。

為推動此具歷史文化價值的遺跡與文物的記錄保存工作,花蓮縣文化局依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委託木本設計公司,進行華巴諾駐在所測繪計畫,包括測量繪製現況及復原圖,建立文物清冊,並製作駐在所建築群1/50復原模型。團隊於6月底至7月初入山,進行為期9天調查工作,步行過程十分艱辛,調查成果相當豐碩。

花蓮縣文化局表示,20世紀初日本帝國殖民統治勢力進入拉庫拉庫溪流域,強勢收繳布農族人賴以維生的槍械,以致1915年引發「喀西帕南事件」、「大分事件」等襲警情事。

當時總督府為有效鎮壓布農族人,於1919至1921年間沿著拉庫拉庫溪南岸山腰闢築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全長約83公里,沿線設置多達46處的警察官吏駐在所。

華巴諾駐在所於1920年設置,配置5名巡查及6位警手,建築群包括駐在所本體、雙拼宿舍、砲庫、廁所及澡堂等,還設置3吋速射砲、山砲、舊砲各1門。

調查團隊6月30日入山,步行3天約40公里,自華巴諾山稜線東北側溪谷上切700公尺至標高1924公尺的華巴諾山。日治時期闢建的華巴諾支線幾乎崩毀,在經驗豐富的布農族協作高瑩山帶領下,調查隊伍通過溪谷許多險峻地形抵達駐在所。

花蓮縣文化局指出,此次調查有許多新發現,譬如從諸多板材背面發現明顯的手工不規則鋸紋、天井或地板下方使用邊角料及原木當支撐材。木材使用檜木、鐵杉、台灣杉、闊葉木等,顯示大多為就地取材。

此外調查團隊發現駐在所左右兩側有明顯的增改建痕跡,部分材料品質明顯優於原建;在增建的橫梁上發現用於包覆的新聞報紙,印有「美崙斷層湧泉」標題,報導時間為1926年,證明深山駐在所建築也會使用外購木材。

調查團隊還發現砲庫門口地板鋪設大片石板,在雙拼宿舍後側有蓄水池與爐灶、東南側有公共澡堂、木炭窯、引水路等遺構;也發現許多清酒瓶、鑄鐵鍋以及杯碗瓷器等生活器皿。

最引人注目的是留存於砲庫的3吋速射砲,砲身、上部托架、砲架、移動桿仍存,砲輪已佚失,整體保存狀況良好。依據國立台灣博物館研究人員林一宏研究,這門3吋速射砲是1903年俄國普提洛夫工廠生產,於日俄戰爭中日本所獲的戰利品,其中6門發配予台灣總督府討伐原住民。

花蓮縣文化局長江躍辰表示,透過對八通關越道路東段豐富的歷史遺跡的深化研究,及布農族人登山嚮導協助,不僅豐富這條世界級的登山健行路線的文化厚度,開展歷史魅力,並為在地族人奠定登山產業的創生契機。(編輯:林沂鋒)108071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