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賴和視角 懶雲診療室一窺30年代台灣文壇

2019/7/12 17:16(7/13 15:0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怡璇台北12日電)「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使用筆名「懶雲」寫作。北市文化局「懶雲診療室」特展,讓民眾可從賴和視角一窺當時社會現代化轉型困境,以及百花齊放的台灣文壇。

表彰「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對台灣貢獻及影響的特展「懶雲診療室」,以賴和視角切入,見證當時台灣人在現代化轉型的困境與掙扎,再進一步帶出文學論戰對台灣文化的思辨,以及30年代台灣文壇的多元樣貌。

為呼應「診療室」主題,訪客都需披上醫師的白褂參觀,還可拿到裝有展覽資料的藥袋,並透過聽診器聆聽小故事。至於新舊文學論戰,則用LINE群組對話方式呈現,更貼近當代人的生活。

特展現場同時設置雙軸自動手寫機器人,訪客看完賴和作品後,可到開放式問答空間,讓機械手臂寫下賴和手稿對問題的回應及簽名,由訪客帶回仿真手稿作紀念。

「懶雲診療室」特展由台北市文化局委託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黃美娥規劃4大展區,包含從賴和的作品深刻描寫台灣人面對法令管束與社會轉型的掙扎、知識份子理論與社會現實需求格格不入等現象。

此外,特展內容亦包括1920至1930間的文學論戰,突顯知識分子在面臨中國還是台灣白話文作為書寫形式的掙扎,也反思殖民地特有的文化認同問題。

特展也復刻30年代的代表性書報雜誌,如「台灣新民報」、「南音」、「風月」、「福爾摩沙」等,從1920年代的寫實主義,到1930年代各種路線與語文創作。最後則讓訪客走入日治時期大稻埕文化風景,獲得一張新文學地圖,開啟另一段的文學之旅。(編輯:屈享平)108071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