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低薪看不到未來 厭世代被迫擁抱小確幸

2017/12/22 14:35(12/22 18:0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羅苑韶台北22日電)新聞工作者吳承紘稱1990年代前後出生的青年為「厭世代」,他們普遍面對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摒棄上一代愛拚才會贏的邏輯,自覺無力改變結構性問題,躲進自己的小確幸。

關鍵評論網專題副總監吳承紘將今年執行的「厭世代」系列報導,重新編輯整理後由月熊出版。

「原本設定談青年貧窮,但發現這個詞講得太頻繁,大家已聽到無感。」吳承紘說:「調查採訪過程發現,少子化、勞工環境惡劣,問題可追溯到上一代,而青年貧窮,是世代問題。」

從「下流老人」、「窮忙」、「下一個家在何方」、「貧困世代」,書市頻頻出現談論貧窮現象的議題書,然多為外來翻譯書。今年台灣有了「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從營造業工地現場的視角書寫,直陳基層勞工勞務繁重、危險卻低薪的情況,至今賣超4萬本。

吳承紘21日晚邀林立青出席「厭世代」新書分享會,林立青從基層傳統產業的經驗指出,理解越多,所知道的結構性問題就越多。而察覺到不對,但又無力改變,是厭世代的普遍感受。

吳承紘在厭世代書中談到,厭世代不再以工作為第一優先,這是他們與上個世代最大的差別。特別在普遍低薪的環境,他們不再為換取職場上的報酬,犧牲個人健康和時間。但往往被上一代解讀為「不努力」、「不切實際」或「不求上進」。

長輩常常視年輕人追求小確幸是墮落、不求上進的象徵,但是看在生於1970年代的吳承紘眼裡,年輕人落入低薪的工作環境,在經濟壓力下過著被錢追著跑的日子,看不見自己的未來,甚至落入貧流層再也無法向上流動,「小確幸是他們唯一能獲得短暫快樂的時刻」。

「厭世代」書中列出月薪25000元到48000元,居住在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地青年的每月收支表,詳列房租/貸款、水電瓦斯、三餐、汽(機)車支出、通勤、個人用品、娛樂、孝親費,呈現出日常生活、經常困窘的情況。

吳承紘表示,不少長輩看到書裡這些收支圖表後,才理解他們自己子女的處境。

吳承紘說:「希望本書能讓彼此不理解的兩代人相互了解後,採取行動。」

他進一步指出,世代間不理解造成誤會,進一步撕裂世代、醞釀衝突,是目前厭世代碰到一切困境的源頭。而世代之間如沒法相互理解,絕對無法解決厭世代的困局。

「等候長輩釋出資源,讓你有舞台之前,做讓你自己快樂的事。」他對厭世代年輕人這樣建言。1061222


延伸閱讀》賴揆喊提高起薪 經部:低薪難吸引新人
延伸閱讀》不滿勞基法修法 23日萬人上街遊行
延伸閱讀》歲末年終 6成民眾兼差搶賺節慶財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