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淑漆藝創作不輟 遊漆園自在遨遊
(中央社記者吳哲豪彰化4日電)得先開過一小段彎曲的鄉間小路,才能看見隱身在草屯山間的「遊漆園」,遊漆園是漆藝家黃麗淑從事創作的小天地,也在這裡教導學生傳承漆藝,希望人人都能在漆藝的園地遨遊。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所出版的工藝季刊曾說,台灣的漆藝發展得從日治時期說起,台灣氣候溫暖潮濕適合漆藝創作,日本人除嘗試在台種植漆樹外,商人也開發「蓬萊塗」商品,成為日本人來台灣旅遊時必買的禮品,間接促成當時的台中州政府設立漆藝的傳習所,訓練漆藝人才,像是台灣第一代的漆藝大師陳火慶等都是傳習所的學生,也為台灣漆藝的發展開創新頁。
來自屏東里港的黃麗淑,原是一名在高中任教的美術老師,後來跟隨另一半來到南投草屯,進入現今的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服務,從事竹編藝品的設計工作,「當初是因為竹編才間接接觸漆藝」,黃麗淑解釋,竹編藝品完成後需要塗上一層漆,因此才會開始接觸漆藝。
因為竹編開啟和漆藝的緣分,也因為在負有傳承任務的工藝研究所工作,黃麗淑向漆藝大師陳火慶拜師,不只向大師學習技藝,也以學術角度研究調查,同時執行傳習計畫,讓陳火慶的漆器技藝得以傳承,為台灣的工藝發展史留下珍貴紀錄。
「在公務機關上班的時候,我就不像是傳統的公務員」,即使從工藝研究所退休,但黃麗淑和漆藝的緣份未了,反而是拿出退休金在草屯買了一塊地,興建教室以及展示空間等,取名「遊漆園」,期許自己自由自在地在漆藝世界中遨遊,繼續傳承與播下漆藝的種子。
在黃麗淑的眼中,「漆器雖不亮眼,但暗暗的色澤越看越耐看,代表了東方文化的特性」,而黃麗淑的創作一開始以漆畫為主,漆碗、漆盤等器具比較少,被問到為何起初畫作比較多,黃麗淑說,漆碗、漆盤這一類的器具,雖然走入家庭廚房,但民眾並沒有將其視為「工藝品」,因此一開始以畫作為主。
談到美學,黃麗淑進一步解釋,她一直主張美學以及藝術素養,不該是只有在課堂上由老師來講授,而是應該落實在生活中,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欣賞美與藝術,如此一來,才會有益於台灣工藝的發展。
主張要在日常生活中欣賞美與藝術,黃麗淑先從自己創作上做起,不管是遊漆園旁的大戶人家宅邸大門春聯,或是園中的花草樹木,皆是黃麗淑創作靈感來源。秋暮溪岸的蜻蜓飛舞、春日後山的桐花盛開,原本都只是游漆園一隅美景,如今都成為一層層生漆繪製成的畫作,這些畫作等待有緣人到遊漆園一遊,從另一個角度欣賞遊漆園日常之美。
黃麗淑從事漆器創作數十年如一日,11月9日將在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推出黃麗淑漆器創作展,展出自投身漆器藝術創作後至今的80多件作品,黃麗淑說,在整理這些作品時,就好像回顧自己創作的初心,細數心境的轉變。
至於談到遊漆園的未來以及創作之路該如何走下去,黃麗淑引用一段媒體對她的專訪結語,說自己在和遊漆園邂逅的每一個日子裏,她會以藝術創作和無私奉獻,詮釋著什麼叫生活美學,以及如何優雅體面地老去。106110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