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坵燈塔復燈 被遺忘島嶼重獲歷史座標
烏坵燈塔復燈系列報導1(中央社記者黃慧敏金門縣21日電)位於福建省莆田縣外海、由金門縣政府代管的烏坵,是金門6鄉鎮之一;島上有座143年的黑色燈塔,在黯淡一甲子後,23日將重放光明。這座被遺忘的島嶼可望重獲歷史座標。
包含大坵與小坵兩村的烏坵鄉,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金門縣政府官網指出,它東距台中約73浬、西南距金門約72浬、東北距馬祖約86浬,與大陸的南日島、鷺鷥嶼和湄洲島近在咫尺,是屏衛台海安全的海疆重鎮。烏坵原為福建沿海漁民在漁迅期或躲避海上颱風時的海上中繼站,居民主要從閩中莆田地區遷居而來,人口多時曾達1000餘人,現在設籍人數約600人,常住居民40人左右,以中老年人居多。
民國38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到台灣時,部分參與國共內戰的游擊隊遷移到烏坵,隨後在美國軍援下整編為「反共救國軍」;之後部分退役軍人,如當年的衛生兵林阿壽就選擇在這裡落地生根。居民以採收紫菜、零星漁撈、撿拾貝類及經營小型商店為主。
43年,烏坵鄉公所設立,國防部委請同屬福建省的金門縣政府代管,行政區劃分為金門縣烏坵鄉。
島上電力仰賴軍方發電機供給,也沒有自來水,對外交通主要靠著每月2航次的軍方船隻往來烏坵與台中港;民生物資和飲用水的運補,每15天由軍租商船運送到大坵,再由小艇運往8、900公尺外的小坵。
島上曾設有烏坵國小,98年關閉後,現在已沒有任何教育機構,在這裡很難看得到孩童和青少年。
台電曾計劃以小坵作為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在社會輿論壓力下,最後放棄。由於烏坵仍屬軍事管制區,非當地居民必須申請才能進入島內。居民高丹華稱烏坵是「民主鐵幕」,96年發起百人登島行動,訴求「讓烏坵解嚴」,要求政府正視烏坵處境,獲得社運界朋友協助,網路號召100多人自費包船到烏坵。
根據國立金門大學對烏坵的研究,17世紀葡萄牙、西班牙等歐西海權國家航向東亞之際,在海圖中已標註烏坵嶼(Ockseu Island),18世紀的英國海圖中也有相同記載。
由於烏坵島位於廈門及福州兩個通商口岸之間,又扼守湄州灣及興化灣口,地理位置重要;鴉片戰爭後,為了保障各國船艦在各通商港口進出安全,清廷延攬英籍工程師韓得善(David Marr Henderson)規劃在島上建造燈塔,1874年完工。從此,世界航海圖上有了「烏坵」這個地名,為往來福州、廈門船隻導航。
烏坵文史工作室指出,烏坵燈塔為石頭構造,由手工榫接而成,外觀呈黑色圓柱狀;原塔高19.5公尺,底層內直徑3.88公尺,外直徑5.54公尺,共分4層。二戰期間,日本佔領烏坵,美軍戰機攻擊日軍船隻及燈塔,塔頂被轟擊,造成燈具損毀,塔身降為17.3公尺;日軍撤離烏坵時再砲擊燈塔,國共內戰期間燈塔再度受創。
43年,燈塔因戰略需求,停止點燈,但燈塔的油漆及保養持續進行。59年到64年間,軍方修建燈塔,將原有的石造圍牆以水泥材料加固,並提高圍牆高度,同時在內沿牆邊興築房舍,將地下坑道連接到燈塔,燈塔入口則是由前海軍總司令黎玉璽將軍命名為「忠義門」。
軍方借用燈塔後,燈塔周邊已全然成為軍事堡壘樣貌。但直到90年間,燈塔看守員仍每天記錄相關海象、過往船隻並維護保養。90年1月,燈塔主任高金振卸下職位,從同治13年到這一年,歷經127年歲月,烏坵燈塔卸下光芒。
烏坵文史工作室的調查指出,燈塔附屬設施包括位於燈塔下方的房舍及附屬房舍、守塔員室及辦公室、火藥庫及霧砲砲台,燈塔西側還有看守員挪威人傑考布森(H. J. Jacobsen, 1899)的墓碑。
繼馬祖東引及東莒燈塔先後在近年復燈後,烏坵燈塔也將在2天後重新發光。而烏坵這座被遺忘多時的島嶼,也可望重獲它的歷史座標。1060721
- 2017/07/23 19:52
- 2017/07/22 10:44
- 2017/07/21 15:21
- 烏坵燈塔復燈 被遺忘島嶼重獲歷史座標2017/07/21 15:0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