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通貨緊縮跡象 學者警示實體經濟疲弱
(中央社台北12日電)全球多國面臨通貨膨脹之際,中國卻出現通貨緊縮跡象,3月份CPI年增率連續第2個月下滑。學者指出,這是中國經濟疫後復甦力度不足、實體經濟疲弱的警示訊號。
中國官方11日公布經濟數據:3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僅0.7%,為2021年9月以來最低漲幅。廣義貨幣(M2)餘額人民幣281.46兆元(約新台幣1238兆元),年增12.7%,增幅比上年同期高3個百分點。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劉煜輝今天在自媒體平台發文指出,過去15個月,中國政府高強度的投放了40兆元的M2,但是實體經濟的脈搏依然很微弱,「房地產沒什麼反應,金融資產也沒漲,股票是個存量市場,基金也賣得不好」。他質疑「這麼多錢到哪地方去了?」並直言通縮已經開始。
所謂通縮,指經濟處於下滑周期,居民收入減少,對各樣物資的需求減少,形成供過於求,產能過剩的局面,於是物價開始下跌。
劉煜輝指出,中國當前消費需求端的問題,是家庭部門沒錢。以2021年來看,家庭部門的信貸投放每個月將近1兆元,但今年1至2月,中國家庭部門的信貸總量還不到3000億元。
從供給端來看,最明顯的是降價競爭。他說,年初電動車廠特斯拉降價,把整個中國的車鏈帶入了嚴重的「內捲」,從終端的汽車到上游的鋰礦都是如此。鋰鹽去年最高峰的價格60萬元一噸,3個月掉到25萬元。
劉煜輝說,房地產也要去庫存,如果車輛再出問題,房和車加在一起,差不多就是整個中國製造業的70%。
他認為,中國經濟目前的困境,核心問題是微觀信用基礎的崩壞,實質性是資產負債表的衰退,特別是家庭部門資產負債表的衰退。中國應該要化解房地產的庫存,但家庭部門沒有錢,「必須有個主體站出來(支撐)」。
2022年中國M2新增28兆元,但GDP卻只增加了6兆元,投入與產出有明顯落差。劉煜輝認為,大量的貨幣信用都消耗到了低效率的存量經濟所溢出的巨量沉澱成本上,包括房地產庫存、龐大的國企體系及地方政府債務等。
思睿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洪灝今天也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發文,認為在經歷了1、2月份春節和疫情結束的報復性消費之後,日常消費重歸平淡,其實並不奇怪。但他對房市復甦較為樂觀。
洪灝對當前中國通縮跡象的看法是:當實體經濟把貨幣加速配置到經濟裡的某一個部門時,其他部門的配置必然減速,甚至減少。他認為,居民已經開始把新增流動性配置買房,使得通脹暫時被壓抑。(編輯:張淑伶/邱國強)1120412
- 2025/01/17 21:57
- 2023/04/19 16:06
- 2023/04/18 12:18
- 中國現通貨緊縮跡象 學者警示實體經濟疲弱2023/04/12 15: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