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中國防疫政策轉變期 專家發言成風向指標

2022/12/6 22:02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6日電)中國的COVID-19防疫政策正在轉向,過去與官方口徑一致要求清零的專家吳尊友、梁萬年近日並未發聲,而在上海封城期間沉寂的專家張文宏又獲媒體關注。防疫專家成為觀察政策變化的風向指標。

中國的防疫政策鬆動得很突然,正當多家外國投資機構預測中國要到明年3月甚至6月才會改變清零政策時,11月26、27日多地爆發民眾抗議嚴格防疫的「白紙運動」,11月底官方開始放鬆防疫措施,且未再強調「動態清零」。

綜合媒體報導,就在一個多月前,中共20大召開前夕,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10月1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記者會上還表示,動態清零是防疫總方針,過去近3年使疫情獲得很好的控制;動態清零具備科學性,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

更早一些時候,今年4月上海封城期間,吳尊友曾在微博發文稱上海展開多輪全市核酸篩查可達社會面清零,並建議增加篩查次數,引發眾多上海網友批評他不顧民生經濟。甚至有人批評他作為智囊,不應該誤導決策。

吳尊友的微博,最近一次談及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是在9月23日,當時他談到全球疫情形勢,認為今冬新冠疫情的趨勢還很難判定,有3種可能情景,第1種是疫情在當前的形勢下繼續向好;第2種是維持或小範圍波動;第3種是今冬將出現全球第6波疫情流行,「出現這種情景的可能性比較大,概率約在50%以上」,且不能排除出現新變異毒株的可能。

不過,吳尊友的微博發文並未開放網友留言。在過去一週,媒體也未報導吳尊友對疫情的看法。

具官方身分的中國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長梁萬年,10月12日接受央視訪問被問及中國為何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時說,在COVID-19發病率、感染率、死亡率和重症率方面,中國在全球範圍都應是比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若沒有一些嚴格的措施,面對新的Omicron變異病毒株,很容易破防,「一旦破防,造成的損失和危害將是巨大的」。

同一天,英國廣播公司(BBC)公布梁萬年受訪的影片。在被問及中共20大後北京是否有更多機會改變政策時,梁萬年說「我也很難說是什麼樣」,他並認為20大對於是否改變防疫政策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抗擊疫情是科學抗疫,這也是中央政府特別強調的」。

中國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近期的發言,則主要是透過研討會被報導。在優化防疫措施20條公布一週後,11月18日,他在「海南國際健康產業博覽會」上說,COVID-19病毒的致死率已經非常低,對人類造成的損害也在逐漸降低。至於中國的防控策略,「改變不了病毒變異帶來的極快傳播速度」。

12月3日,張文宏在中華醫學會2022年醫學病毒學大會上表示,走出疫情的關鍵,在於對脆弱人群的保護,建立免疫屏障。未來對新冠病毒流行的控制,可能不在於核檢清零,而是將病毒的致病率降到非常低的水準。他建議在接種第3針疫苗加強針時,選擇異源接種,並呼籲展開第4針疫苗接種。

至於中國工程院院士、防疫專家鍾南山,中國新聞網11月初報導,他在一場學術會議上表示,要警惕流感和COVID-19疊加流行的風險。

早在今年4月初,鍾南山和其他作者以英文共同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題為「關於中國在即將到來的COVID-19時代重新開放的戰略」文章。文章指出,「動態清零」不能長期維持,中國需要有序重新開放,讓社會及經濟發展恢復正常。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文章建議在某些指定城市或地區展開試點調查,並根據境外輸入病例的流行病學特點調整政策,對驗證中國過渡到「安全有序重新開放」非常重要。不過,在引起關注後,相關報導被刪除。

在那之後,鍾南山6月在中國生物產業大會暨2022年官洲國際生物論壇表示,「中國堅持動態清零的政策不會改變」,但表示,為遏止疫情而層層加碼的行徑不可取,如此將影響經濟發展。(編輯:張淑伶)111120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