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中國學者質疑PCR常態化 登媒體熱搜榜首引聯想

2022/6/6 19:12(6/6 20:3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6日電)中國民眾對官方實施的頻繁核酸檢測,早已感到不耐與質疑。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趙宏為此公開撰文,直指各地政府不能為規避責任、謀求速效就無限度、高頻次全員核酸檢測,迅速成為熱議文章。

趙宏這篇以「法治的細節─關於常態化核酸檢測的法律問題」為題的文章,5日傍晚在澎湃新聞發表,今天迅速成為其單日熱搜排行榜第一名。

由於這篇文章對中國部分地區動輒實施高密度核酸檢測(PCR)公開質疑,卻能在媒體公開發表。加上中國國家衛健委5日針對各地防疫亂加碼而宣布的「九不准」措施,受到高度關注,也登上澎湃新聞單日熱搜第3名,引發中國民間對「動態清零」防疫政策是否受到挑戰的聯想。

趙宏這篇文章,首先以吉林省四平市日前引發強烈爭議的「兩次以上不做核酸檢測行政拘留10天,並罰款人民幣500元」為切入點,直指這種作法在中國並非孤例。

他指出,傳染病的爆發流行,僅屬於中國相關法律中所稱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此時各地進入的也只是「應急狀態」而非「緊急狀態」,這兩個概念要嚴格區分。

趙宏直指,「緊急狀態」是非常法律狀態中的極端事例,會對一國的政治、經濟和個人權利產生極大影響,只有不得已才會採取。這也說明地方政府「無權擅自宣布該地進入『緊急狀態』」。再依此法理推斷,「不測核酸就拘留」根本無法適用中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50條的相關規定。

趙宏直指,常態化核酸檢測帶來的法律風險不少。首先是政府為此耗費的巨額經濟和人力成本。全員核酸消耗的經濟成本肉眼可見,但各級政府如何支付這筆開支卻鮮少有明確說明,是否符合預算要求也處於黑箱之中,這也給公眾監督帶來困難。

其次,巨大的市場規模和利益驅使所導致的核酸檢測造假事件頻發,這同樣跟訊息不透明、監管不力有關。最後,常態化核酸檢測對普通人造成沉重負累,而政府為推行也須付出高昂執法成本。

趙宏強調,上述問題都引發大家思考,如何科學確定檢測頻次和篩查範圍,而不致使核酸檢測經由常態化,滑向「資源浪費、收效甚微的過度化」。

他並引用中國國家衛健委5月20日關於核酸檢測的回應說,「常態化核酸檢測是根據當地疫情防控需要決定的,並非要求所有城市均建立15分鐘核酸採樣圈,主要是集中在輸入風險較高的省會城市和人口千萬級城市;也並非要求所有人群均48小時檢測一次,具體檢測頻次由當地根據疫情發生發展情況和防控需要,因時因勢確定」。

趙宏強調,由此來看,如何確定核酸檢測的頻次和篩查範圍,各地政府需根據當地的疫情趨勢進行綜合研判後進行妥適權衡,不能為規避防疫責任、謀求「短平快」的效果,就無限度、高頻次地進行全員核酸檢測。尤其是不能不假思索,就將核酸檢測與公民的個人自由與法律責任互相捆綁。

他直指,任何公共政策的確定和選擇,背後都關涉個人權利和社會成本,這也要求政府在決策時應謹守「科學、理性和審慎」的態度,由此才不至於使某些「僵化過度的政策選擇」,最終造成「不可控的負面效果」。

趙宏最後說,在疫情防控中,中國政府總是倡導民眾「非必要不聚集,非必要不出城」。其實在目標設定和手段選擇之間理性權衡,不用過度手段去追求行政目的,也「同樣適用於政府的決策選擇」。(編輯:邱國強)111060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