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滯膨風險增 官方智庫:中國情況跟別國不同
(中央社台北19日電)地緣政治風險、COVID-19疫情反覆干擾等因素使經濟復甦力道放緩,機構預測全球恐陷停滯性通貨膨脹。中國官方智庫喊話,中國超大市場可抵禦衝擊,加上政策適時帶動,往後經濟走勢可看好。
中國國家統計局於18日公布第1季國民生產毛額(GDP)成長率為4.8%。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中國第1季經濟成長超乎預期,但仍是前景承壓,強硬防疫封控措施對經濟成長構成影響,消費者活動明顯緊縮。
報導提到,世界銀行(World Bank)18日下修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從4.1%下調了近1個百分點至3.2%。世界銀行(World Bank)總裁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表示,食品和能源價格飆升將導致全球經濟成長放緩,對於歐洲和中亞的打擊最為嚴重。
國際貨幣基金(IMF)18日示警,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私人債務積累將拖累經濟成長,因為家庭和企業會優先考慮支付利息和減少欠款,而不是支出和投資。
報導指出,由於俄烏戰爭地緣政治風險和疫情反覆干擾等因素,全球經濟將深受高通膨和經濟表現疲弱的壓力,恐陷入停滯性通貨膨脹。
中新財經19日報導,中國官方智庫和專家學者對於中國是否面臨停滯性通貨膨脹困境則指,中國和其他國家情況不同,中國經濟具備韌性,透過宏觀經濟政策適時帶動,往後經濟走勢可看好。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表示,很多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非常寬鬆,這帶來了流動性氾濫,產生物價上漲和通脹壓力,「我國跟他們情況不太一樣」。
趙錫軍說,中國在經濟復甦上是全球最好、最快,企業較快實現復產,保持供應的穩定和充分,停滯性通貨膨脹這塊壓力小很多。現在雖有就業、經濟成長等壓力,但是只要政策處置得當,能把內外壓力調控,就能盡可能地化解。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白景明認為,疫情只是階段性衝擊,中國經濟本身具備韌性,超大市場有抵禦疫情衝擊的強大潛力,加上宏觀經濟政策發力,應該說中國經濟的態勢今後總體是向好的。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說,目前主要經濟體退出寬鬆政策,美國聯準會(Fed)可能採取更大幅度加息和更快縮表,對全球流動性和金融市場產生的衝擊不可忽視。中國目前最重要的是盡快控制住疫情,加大逆週期調控力度,穩定和擴大總需求,確保第2季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編輯:李雅雯/呂佳蓉)111041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