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抗疫續強調動態清零 但已見鬆動
(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22日電)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天公布抗疫新方向,仍堅持動態清零,但也有所鬆動;有評論認為,雖然當局不想「躺平」,但最新方向已有別於中國大陸的「堅壁清野」政策。
林鄭月娥21日公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第5波疫情抗疫中期檢討,強調疫情仍嚴峻,抗疫工作必須堅持不懈,大部分嚴格的社交距離限制措施會持續實施至4月20日。
她同時公布了本地防疫政策的放寬路線圖,預定自4月21日起分3階段實施,第1階段讓健身中心、美容院等場所重開;第2階段讓餐飲店晚上經營內用等;第3階段開放餐飲店等場所的經營時間。
與此同時,她說,當局決定於4月1日起取消對9個國家的禁飛令,容許完成接種疫苗的海外港人搭機回來。
自4月19日起,本地小學和幼兒園也恢復上課。
COVID-19疫情爆發兩年多來,港府因應海外疫情,把海外國家或地區予以分類,最高危區航班完全禁止來港。
第5波疫情在1月初爆發後,港府完全禁止9個國家的航班來港,包括澳洲、加拿大、法國、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英國和美國,直至4月20日。
林鄭月娥21日公布暫緩推行全民強制檢測病毒計畫,並指香港和中國大陸專家都認為,香港沒有條件進行這項計畫。
香港各大媒體22日大篇幅報導林鄭月娥的抗疫路線圖,有人指政府開始「與病毒共存」,有人則指是「躺平」;也有人認為政府因應疫情變化,以及考慮到經濟民生因素,不得已在抗疫策略上放寬。
其實,港府在放寬抗疫限制上早有跡可循。林鄭月娥17日在記者會上說,強烈感受到市民對防疫措施的容忍度開始減退,並指部分金融機構對香港處於類似孤立狀態正失去耐性。
在香港抗疫超過兩年後,不少港人已對抗疫失去耐性,尤其第5波疫情爆發後,港人在抗疫上顯露疲態。
有分析認為,一些人的抗疫情緒下降,開始浮現「躺平」的想法,主因是第5波疫情令大量市民染疫,加上已有超過9成人接種了首劑疫苗,持續實施嚴格的社交距離限制沒必要。
官方公布,第5波疫情已導致超過100萬人確診,但香港大學醫學院早前推斷,感染人數可能超過358萬人。
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20日在電台節目上表示,按照醫院管理局及公務員感染人數推算,本地至少有1/5人口染疫,人數約在150萬至400萬之間。
COVID-19爆發初期,港人談疫色變,人人自我保持距離,但隨著感染人數大增,加上疫苗接種率相對處於高位,不少人的抗疫心態明顯發生變化。
媒體報導,最近兩天,街上多了些人,一些餐飲店受訪時都說,生意有所上升,相信這與市民的抗疫心態改變有關。
除了市民抗疫心態轉變外,港府也關注抗疫政策對經濟的影響。
早前有報導指出,歐盟駐港辦事處曾致函林鄭月娥,指過去1年多來,本地實施的防疫措施已導致逾1成居港的歐盟公民離開,也有歐洲公司將亞洲總部遷離香港,希望港府重新考慮禁止航班來港等決定。
最近兩天,本地商界也對政府遲遲不放寬出入境限制表達憂慮。
香港總商會總裁梁兆基21日在電台節目上要求當局考慮放寬出入境安排。他說,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不開放國際商務旅客會對香港構成很大影響,並指香港已落後新加坡很多。
官方香港電台21日報導,恒隆集團、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在公司年報記者會上提到,在港設有地區總部的跨國企業相繼遷移;但多國逐步重開邊境,香港對新一波疫情處理失當,要讓這些企業留港只會更難。香港與中國大陸或世界各地無法通關,帶來的長期經濟後果非同小可。
COVID-19第5波疫情來得兇猛,港府面對抗疫有龐大壓力,迄今口頭上仍不放棄動態清零,但客觀上卻要平衡經濟民生所需,加上市民抗疫疲乏,港府只能採取相應政策,見步行步。(編輯:李雅雯)1110322
- 2024/10/07 14:02
- 2022/03/25 17:11
- 2022/03/24 12:52
- 香港抗疫續強調動態清零 但已見鬆動2022/03/22 11:25
- 2022/03/21 13:37
- 2022/03/19 11:5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