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阻團圓 廣東陸生在台「煮齋」用美食解鄉愁
2021/2/14 13:26
(中央社記者賴言曦台北14日電)陸生在疫情影響下,大多決定留在台灣過年,儘管三五好友相約吃年夜飯,但沒有熟悉的家鄉味。有來自廣東的陸生就想用「煮齋」這道廣東家庭過年必備料理,一解思鄉情。
去年初蔓延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讓來台就學的陸生們過了一個史上最長的寒假。來回共28天的隔離、防疫旅館花費及因應疫情而浮動的境管措施,讓不少陸生今年不能返家過春節,家鄉在廣東的簡姓陸生就是其中一員。
談起年夜飯的菜餚,簡姓陸生告訴中央社記者,家中每到除夕都會「煮齋」,掌廚的父親會從晚間10時許開始煮,通常會煮一大鍋,不過由於須「隔夜」才入味,所以這道菜不會成為圍爐料理,而是初一起開吃,成為串起整個春節的料理主軸。
簡姓陸生口中的「煮齋」近似於廣東名菜「南乳粗齋」,材料有大白菜、腐竹、冬菇、髮菜等,一般以素菜方式呈現,但簡姓陸生說,家中「煮齋」的方式習慣加入又名「蠔豉」的乾生蠔。
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對於這項「葷食化」的做法,簡姓陸生說,廣東人很講「意頭」(好彩頭),而蠔豉的粵語發音類似「好事、好市」,加上髮菜又有「發財」的意涵,是一道充滿對新春期許的春節菜餚;但近年因為保護生態的因素,市場已經買不到髮菜了。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在與簡姓陸生討論準備食材時,簡姓陸生疑惑「台灣有紹菜和甜竹嗎」時,也讓記者意外發現兩岸稱呼食材上的不同。例如「紹菜」在台灣是指大白菜;至於「甜竹」,就是台灣的麻竹。(編輯:翟思嘉)11002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