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路反壟斷時代來臨 阿里騰訊須自我調整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14日電)中國官方近來對網路巨頭的經營行為頻出手懲治與規範,外界認為,網路平台的反壟斷時代已來臨,阿里、騰訊等大型企業未來在併購、擴張、使用數據上,勢必無法像過去橫行無阻。
南方週末11月底曾報導,中國2008年開始實施「反壟斷法」,但是專業人士表示,這12年來,網路行業就像反壟斷執法中的「禁區」,反而在政府對其「審慎包容」的監管政策下,成為網路巨頭膨脹劇烈的階段。
直到今天,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阿里巴巴投資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的股權收購案分別處以人民幣50萬元(新台幣215萬元)罰款,理由是未依法申報實施「經營者集中」。官方稱藉此「向社會釋放加強互聯網領域反壟斷監管的信號」。
中共政治局會議11日在分析2021年經濟工作時,提到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就在一個月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對不公平價格行為、限定交易、大數據「殺熟」(對老客戶售價更高)、不合理搭售等情況做出明確界定。
微信公眾號「正商參考」13日發文指出,中央接連表態反壟斷,網路巨頭的股價也數次波動,這預示著網路反壟斷強監管時代已經到來。
報導引述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資深反壟斷律師鄧志松分析,高層已經認識到,以金融為代表的一些領域的壟斷現象已經對整體經濟運行產生了影響,亟需發揮「反壟斷法」的作用予以糾正。
中央出手,輿論幾乎都是肯定之聲,而阿里巴巴、騰訊、美團這類公司對此則是低調的。直到今天,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首次對網路公司以反壟斷法開罰後,阿里巴巴回應已按要求整改。
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胡定核告訴中央社記者,對於網路巨頭「確實應該監管」,以螞蟻科技集團的小額貸款業務為例,網路科技公司以相對低的成本和高槓桿放貸,造成巨大風險但承擔責任有限,明顯「責權不統一」;此外,這些公司掌握龐大用戶的資料,也引發隱私外洩的憂慮,大數據殺熟則讓消費者處於不公平的消費劣勢中。
但是他認為,政府應當監管、用政策引導網路公司合規,卻不宜過多干涉企業的業務。以人民日報11日引發討論的評論為例,文章談到資本進入「社區團購」平台引發的爭議,呼籲網路巨頭「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而應當承擔起推進科技創新的責任。
胡定核說,人民日報作為官方意志,其評論有政策導向,但是民營企業追求利潤很正常,科技創新不是企業的義務,不應該強求。
在中國大陸,網路企業深入民眾生活,除了網購,民眾無論是逛街邊小吃或高檔百貨,都習慣使用支付寶、微信等行動支付;搭計程車、地鐵也是靠手機就能通行。這些網路企業透過併購或發展子公司,早已進入教育、體育、網路遊戲、傳媒、物流、旅遊等眾多領域。
南方週末報導,阿里巴巴和騰訊過的投資數量自2013年起激增,往後一路走高,在2018年達到高點。過去12年裡,騰訊共投資企業763家,阿里巴巴549家。
資本若「無序擴張」,會帶來什麼影響?正商參考引述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表示,當前的網路巨頭,業務邊界越來越廣,蔓延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各條線上,一定程度上對競爭有阻礙作用,同時在數據安全方面,也存在著很大隱患。
2015年,鼓勵網路應用發展的「互聯網+」首次被寫入中國的政府工作報告。2020下半年,當局明顯加強對網路平台經濟的規範,中國網路巨頭恣意擴張的「好日子」結束,像他們在西方的同業臉書、亞馬遜、蘋果和谷歌一樣要接受反壟斷審查,在合規經營的路上與監管當局磨合。(編輯:楊昇儒)10912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