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氣霧傳播 中國研究:患者廁所病毒量高
(中央社台北28日電)橫跨武漢、上海以及香港三地的醫療研究團隊27日在著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發表關於武漢肺炎氣溶膠(氣霧)傳播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顯示,患者使用的廁所氣霧病毒載量較高。
研究認為,這代表患者大小便沖水過程可能是病毒氣霧傳播的重要來源。另外,病房落塵樣品和醫護人員脫下防護服區域的病毒氣霧載量和粒徑分布則顯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經「沉降(衣物/地面)—人員攜帶—空中揚起」的傳播模型。
據澎湃新聞報導,這項名為「武漢兩所醫院的新冠病毒氣溶膠動力學分析」的研究,是在2月17日至3月2日、湖北武漢疫情高峰時期,於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重症及普通病房、武昌方艙醫院病區及廁所、居民社區和超市等具有代表性的醫院及公共環境等採樣點,採集氣霧樣品。
報導指出,研究團隊利用前期研發的2019冠狀病毒數位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檢測等技術,定量分析各採樣點樣品的病毒氣霧載量及空氣動力學特徵。
研究顯示,在當時嚴格防控的條件下,兩所醫院和公共環境總體是安全的,但患者使用的廁所中氣霧病毒載量較高。
研究認為,廁所中的病毒氣霧可能來自患者呼吸,也可能來自患者糞便或尿液中攜帶病毒的氣霧化。因此,患者大小便沖水過程可能是病毒氣霧傳播重要來源之一。
研究也提到,在人流聚集的超市附近和醫院大樓通道等可檢出一定的氣霧病毒載量,這說明人員聚集時,病毒攜帶者與周圍人群存在潛在的氣霧傳播風險。
此外,研究團隊透過分析病房落塵樣品和醫護人員脫下防護服區域的病毒氣溶膠載量和粒徑分佈,提出病毒氣霧經「沉降(衣物/地面)—人員攜帶—空中揚起」的傳播模型。
研究推測,醫護人員防護服表面攜帶病毒的氣霧可能在防護服解脫時再懸浮,若在換脫防護服的空間加強更嚴格和全面的衛生處理措施,便能有效防止傳播。
據報導,這次的研究團隊包括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復旦大學、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部等機構人員。
報導稱,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元、陳宇、郭銘和香港科技大學寧治為共同第一作者。(編輯:繆宗翰/周慧盈)109042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