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患者治癒後為何檢測又陽性 中國專家解惑
(中央社台北29日電)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有些人染病後遲遲篩檢不出,有人則是治癒後又出現感染的陽性反應。中國專家說,透過監測發現,「復陽」患者未再發生傳播他人的現象,另有人再檢測時又轉為陰性。
俗稱武漢肺炎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爆發後,這個目前已知出現約3個月的新型冠狀病毒呈現的一些特點深受關注,包括少數患者治癒後又檢測出陽性反應。針對外界的疑惑,中國醫界和專家近日陸續提出相關的歸納和分析。
●治癒後核酸檢測「轉陽」
據中共人民網,廣東、四川、湖北以及湖南等地的出院病例出現復檢核酸呈現陽性的情況,讓人關切這些例子是否具有傳染性。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昨天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記者會表示,透過監測發現,這部分患者未再發生傳染給他人的現象,另有部分患者再進行核酸檢測時又轉為陰性。
另據中國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長鍾南山稍早前在廣州疫情防控記者會指出,轉陽性的個案病例不多;另一方面,微生物的規律都相同,感染者只要體內產生足夠抗體,通常不會再感染,
此外,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鐵表示,「復陽」與患者的病情和體質有關,經醫學觀察,並沒有出現第二代病例的密切接觸者。
他指出,從微生物的特性來看,人感染病毒後就會產生抗體,不會具有傳播性;藉由實驗室觀察發現,年輕人在兩週內產生抗體,即使出現核酸檢測陽性,風險也很低,這種抗體是保護性抗體,傳播風險越來越低。
●檢測頻現假陰性
對於不少感染者在核酸檢測時出現陰性結果的假象,南京大學教授趙慶順表示,目前臨床主要採用螢光定量RT-PCR試劑盒檢測,為保護從事檢測工作人員不被感染,在製備核酸模板前,需將採集樣品在攝氏56度條件下進行30分鐘的病毒滅活。
趙慶順認為,核酸提取前對人體樣本進行高溫殺毒處理,可能是導致新冠病毒核酸檢出假陰性率過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檢驗新冠病毒是用鼻腔和口腔拭子採集鼻液和唾液,再運送至實驗室檢驗,而新冠病毒主要感染肺部,肺部和鼻液唾液有一定距離,拭子採集的部分若碰巧沒有病毒或病毒量太少,就有可能出現假陰性。
其他包括運送時間、是否準確操作和準確取樣,都會影響結果。
●傳播途徑
據中國—世界衛生組織2019冠狀病毒疾病聯合考察今天公布的報告,新冠病毒是在無防護下透過飛沫和密切接觸而傳播。目前尚無在空氣傳播的報告,而且根據現有證據,專家也不認為空氣傳播是主要傳播方式。
但是報告警告,在醫療機構可能存在因醫療操作產生氣溶膠(氣霧)而發生空氣傳播的可能。
稍早前,鍾南山領導的團隊也從患者糞便和尿液分離出病毒,但是專家說,這「不意味著主要傳播途徑發生變化」,但根據現有證據,糞—口傳播似乎並不是主要傳播方式,傳播地位和作用仍待明確。
不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沈曄的團隊最近針對患者眼淚與結膜分泌物進行核酸檢測時,出現病毒陽性結果。團隊認為,這顯示呼吸道可能不是新冠病毒傳播的唯一途徑,因此醫務人員檢查可疑病例時,除了口罩,還需要佩戴護目鏡。
●傳播時間
中國疾控中心應急中心研究員向妮娟最近接受中央電視台「新聞1+1」節目訪問時表示,一般認為新冠病毒潛伏期是14天,因此各國將14天做為隔離期,但目前了解到病人在發病前兩天就已經有傳染性。
她表示,中國對於密切接觸者的判定也因此出現變化,將患者發病前兩天接觸到的人也納入密切接觸者,需進行14天的醫學觀察。(編輯:周慧盈/繆宗翰)109022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