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提案繁體字識讀 中國教育部給了軟釘子
(中央社台北10日電)多年來,中國一直有呼聲倡議繁體字識讀。但中國教育部近日回應,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近6成中國民眾看繁體字並無困難。但官方這番回應,被認為是給軟釘子。
兩岸分治70年,但不少中國民眾仍有繁體字情懷,倡議繁體字的識讀,過去時常被拿出來討論。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13屆全國委員會就提出「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
中國網路上也有不少順口溜說明了漢字化繁為簡後可能衍伸出的毛病,像是「親人不見面(亲),聽話不用耳(听)豐收沒有糧(丰),開關沒門板(开関),困也不閉眼。」
針對這項提案,中國教育部6日公開表示,關於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於文化傳承的問題,「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
中國教育部說,現行簡化字即是遵循約定俗成的原則,透過蒐集、整理、篩選千百年來在民間通行的簡體字,在廣泛徵求意見基礎上確定簡化字體並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行後確定的,具有歷史繼承性、體系性和深厚的群眾基礎。
中國教育部引述官方統計指出,閱讀繁體字書報「基本沒有困難」和「有些困難但憑猜測能讀懂大概意思」的比例占58.69%;「困難很多」的比例占41.31%,多集中在西部省份。
根據中國教育部回應,學校教學依規定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但在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會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
中國教育部稱,繁體字仍將在發展文字藝術、加強兩岸四地以及海外華文區溝通交流等方面發揮作用。將在堅持國家文字政策的前提下,充分調研,展開繁體字相關研究,更好地為社會提供語言服務。
回應說,從漢字形體構成的規律看,形聲構字是主要的構字方法,如果僅從會意字方向去理解漢字,就背離了漢字構形事實。
這項回應聲稱,文字並不完全等同於文化,認識繁體字的人不經過專門的古漢語、古代文化知識等的學習、培訓,也一樣讀不懂古典詩文,不能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知曉中國文化的由來。(編輯:陳家倫/邱國強)108121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