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中國故事 張彥:保護受訪者是記者責任
(中央社記者繆宗翰台北19日電)紐約時報撰稿人張彥長期關注中國宗教議題,更曾獲普立茲新聞獎。他日前來台受訪時表示,中國社會議題近年受到西方關注,記者在報導時,最重要的責任之一是保護受訪者。
張彥(Ian Johnson)在1984到1985年期間,以學生身份在北京生活了一年。隨後1986年來台學習中文兩年,接著於1994年至2001年間擔任華爾街日報記者,派駐中國大陸。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金髮碧眼,卻操著一口流利京片子,和許多西方「中國通」差異不大。
但不同於大多數西方記者關注中國政治、經濟發展,張彥更聚焦在西方記者較難融入的「宗教議題」。他近期來台發表新書「中國的靈魂: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並接受台灣媒體訪問。
他表示,1990年代左右,許多派駐中國的西方記者開始撰寫關於中國的書籍。那時,西方社會較關注中西方制度差異,因此報導、著作都聚焦在宏觀的政治、經濟層面;但隨著西方社會對中國政經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愈來愈多西方記者開始關注社會議題。
談起關注中國宗教議題的原因,張彥坦言「我的母親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所以我對宗教信仰特別感興趣」。
但對一個西方人而言,研究「連中國人自己都不見得清楚」的「宗教議題」,確實困難。
他說,曾被受訪者罵「你們這些西方記者,總是問、總是問,你為什麼不親身參與」。於是他學習氣功、道家棍法,甚至全程參與長達10多天的朝山香會、施茶、參加閉關等。「在中國,很多事不是『問』出來的」,這些「參與觀察」的學術研究成果,全是中國道士、香客教會他的。
然而,西方記者在中國報導宗教議題,無疑是件敏感的事。張彥曾在2001年因法輪功報導晉身普立茲獎俱樂部。他在2005年出版的著作「野草:底層中國的緩慢革命」則完整記錄採訪維權律師、上訪農民、還有法輪功學員的過程,其中也不乏他險遭逮捕的經歷。
但他認為,身為一個西方記者在中國從事這類採訪,「大不了就是被遣返回國」,最重要的是「不要給受訪者添麻煩」。「很多受訪者沒有這樣的意識,像上訪農民甚至會高舉身份證要記者拍攝,你必須懂得保護他們」,甚至在必要時「別再與你的受訪者聯絡」,這是西方記者在中國採訪必須懂得拿捏的分寸與責任。
有趣的是,雖然張彥長期關注敏感議題,著作無法在中國出版,但截至目前,他仍能順利地在北京工作與長住。對此,他表示,北京當局對外媒的管制時鬆時緊,但從未禁絕外媒進入中國、或者長期蹲點,因此外媒未來還是會有其他傑出的中國報導。
張彥也提到,他對中國的社會轉變感到樂觀。縱使中共的社會控制沒有趨緩跡象,但不少體制內的公共知識分子仍持續思考如何改變中國;此外,隨著經濟改善中國的民眾開始藉由宗教信仰追求心靈與道德的提升,這些對整體社會勢必有良好的影響。(編輯:翟思嘉)108021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