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啟示 北京學者:中國應韜光養晦
(中央社記者周慧盈北京14日電)中美貿易戰爆發後,大陸學界對中國對外策略做了許多思考,學者時殷弘認為,當前戰略太高調,應用5、6年時間實行新形態的「韜光養晦」,藉此讓對手鬆懈,進而謀求新進取。
據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官網,人大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12日在人大重陽系列講座發表題為「美國對華戰略與中國應對」的演講,剖析中國對中美貿易戰的因應策略。
時殷弘說,從今年初開始的中美貿易對抗中,中國應意識到根本認識與根本戰略需要優化。當前最緊迫的問題在於中國需要調整首要和次要問題排序的優先。
這位學者認為,中國當前特別重要和緊迫的問題在於和已開發國家對於全球化認知的差距。由於中國得利太多,已開發國家相當多的選民已經不需要這種全球化,甚至感到憤怒。
他說,「如果發達國家不要比較開放、比較自由的全球經貿秩序,那麼那種對中國大為有利的全球化就不可能持續下去」。在這些首要大問題上,中國的反應能力需要加強,反應速度需要提高。
針對中美貿易衝突的問題,時殷弘強調,美國總統川普是殘忍的戰略家和精明的戰術家,他的戰略戰術是對中國同時間施加空前程度的壓力和威脅,盡可能榨取最大利益。
他指出,川普在對中國經貿關係、甚至戰略陣線和政治意識形態陣線上都採用這種邏輯。中國需適時情況對中美貿易做出調整,增進對美進口,適度擴大美資在中國市場的准入。
至於現階段的策略,時殷弘表示,中國需要爭取貿易戰局部休戰,為優化經濟和金融技術格局爭取有利環境。
時殷弘進一步指出,在中美貿易對抗和衝突上,中國要標本兼治。治標方面,既要有堅決有力的貿易報復等反制措施,也要明確表達談判意願,也就是中國願意與美國在平等的立場上進行談判。
治本方面,他認為,中國要透過長週期的調結構來全面深化改革,爭取實質性的大開放。
回顧過去5、6年,時殷弘說,中國在對外關係上取得了空前偉大的成就,但也有重要的缺陷。現在的戰略陣線不免「蹦得」過高過快,在貿易陣線卻少有、甚至沒有作為。
他分析,這種姿態「終於將我們的對手動員了起來」。今後一段時期的緊迫任務,就是要依據「有張有弛」、「進兩步退一步」的常理,用5、6年時間實施新形態的「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以求在相當程度上,「中國的對手回到被動員以前的鬆垮狀況」,再謀求新的顯著進取。
至於能否做到「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時殷弘說,對中國的戰略眼界和戰略耐力都是重要考驗。(編輯:張淑伶)10711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