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看安倍訪中:右派務實靈活 一如尼克森
(中央社記者邱國強北京24日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5日將訪問中國,中國學者郭憲綱今天說,右派人物往往能為國家利益大幅調整政策,安倍一如當年訪中的尼克森,加上相互需要,是中日關係有此進展的動力。
郭憲綱並認為,美國總統川普的貿易保護政策,同時觸及中日利益,成為兩國關係改善的一大動力。至於外界將中日關係量化、產生「誰需要誰比較多」的猜想,並不科學,如果非量化不可,兩國目前的相互需要是「同等」的。
郭憲綱曾任中國官方外交智庫─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現仍擔任研究員。他在24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作上述表示。
中國國內至今仍存在「安倍立場一貫右翼反華,不值得信任」的聲音,但郭憲綱認為,右派領導人往往更重視國家的利益,而為了國家利益,往往更能大幅調整其外交政策,這是右派的典型特徵。
他說,1972年,美國立場偏右的總統尼克森能在中美敵對狀態仍未結束下訪問中國,展開中美關係的破冰之旅,便可證明。
面對川普的貿易保護政策,郭憲綱認為,中日有著高度的共同利益。理由是,美國推動單邊主義及貿易保護主義,不僅對中國不利,對日本也不利,畢竟中日同為貿易大國,都需要自由的貿易環境及世界經濟秩序。如果這一秩序被破壞,對日本更是「災難性的後果」。
他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中日之間的「共同語言」就大大增加了。在維護世界自由貿易的經濟架構上,中日身為全球第2、第3大經濟體,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是一致的,不但具有很高的共識,而且需要相互支持。光是這一點,就很難將中日關係量化。
郭憲綱說,除了對美貿易,中日經貿往來對日本的發展非常重要。先前釣魚台事件過後,日本一度計劃從中國撤資,並減少從中國輸入。但經過時間檢驗,中國市場仍然不得不讓日本正視,這些計劃早已煙消雲散。
他並認為,中日兩國先前雖在釣魚台問題上有爭執,但兩國在管控危機上「做得還可以」,以至於沒有發生過衝突。而中國在這方面的管控,日本「還是看在眼裡的」,成為中日關係改善的另一因素。
郭憲綱表示,有人認為中國是因處境陷入孤立才與日本改善關係,他並不贊同。理由是,除了美國之外,中國與其它國家之間的關係都朝好的方面發展,先前聚焦的南海問題大有緩解,中日關係的改善,仍與上述的共同利益有關。(編輯:楊昇儒)107102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