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問題 上海中產父母的焦慮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29日電)「真的不容易」,這是今年中國上海市高中入學考試的作文題目,也是當地考生與家長的心聲。說到教育,許多上海中產父母的感覺就是兩個字:焦慮。
在競爭激烈的上海,要得到最好的資源,得從小就開始爭搶,拚的是父母的口袋。
44歲的葉姓民眾是個律師,雙薪家庭,唯一的女兒現在9歲。中央社記者聯繫上他的時候,他們一家人正要從上海坐飛機到美國華府,因為女兒已報名為期兩週的海外夏令營活動。
他列出女兒的課外學習費用:游泳、鋼琴、國畫、書法、舞蹈、體操、英語,每年約在人民幣8萬7500元(約新台幣40萬2500元)。葉姓民眾強調,在同齡孩子中,他女兒的花費算低了,因為沒有補習「奧林匹克數學競賽課」和「文化課」。
如果家長的經濟收入比較吃緊,通常會補習語文、英語和奧數3門課。
所謂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學校其實是不教的,但因為有很多相關比賽,能在「奧數盃」拿獎成為學生申請初中的利器。也有家長說,小學進入初中時,有些學校的筆試包含奧數,如果先學了就會答題。
「現在的上海小孩基本都是這樣在焦慮中成長的。」葉姓民眾說。他還有個朋友,兒子才兩歲半正準備入幼稚園,已經報名了英語課、「思維訓練課」和三門早期教育課。
等到孩子面臨人生的第一次大考——在中國稱為「中考」,也就是高中入學考試,是什麼模樣呢?
上海市區一家咖啡館裡,秦姓民眾向記者娓娓道來,她的孩子正在附近的學校參加中考。
她說,家長焦慮的原因是,小學升初中時,學校的錄取標準不明。官方為了消除教育亂象,近來嚴禁各種奧數盃比賽,但「沒了奧數,學校收學生的標準是什麼?」相關訊息並不透明。
據她觀察,很多初中仍進行入學筆試,但是「只做不說」,譬如以「學校今天舉行家長諮詢活動、遊園活動」代替「筆試」。校方、學生、家長一起配合「演戲」,如今只是對各種考試做得更巧妙罷了。
在她陪伴孩子成長的經歷裡還發現,家長之間會「諜對諜」,有補習但故意說沒有,或故意不說在哪裡補習、請了什麼老師。一旦校內舉行知識競賽,不少家長想辦法拿到考古題,一起與孩子準備。
這場看似無止盡的長跑比賽,終點線究竟在哪兒?秦姓民眾說:「朋友說,等孩子上了高中只會補習更多,要到高考(大學入學考試)考完那天才會停止焦慮。」
在國內的教育跑道上辛苦競爭,會不會覺得乾脆把孩子及早送出國,教育及生活品質可能更高?她說,以前不這麼想,但現在她會勸孩子還在幼年的家長的確可以考慮及早規劃。
除了在國內的各種補習花費不少之外,「最重要的是,我不認可國內的大學教育。」秦姓民眾自己後來也在名聲不錯的學校念了教育方面的研究所,在生活中接觸過不少大學教授。她覺得,當今中國大學的品質不值得從小就那麼拚命。
有人說,上海人的競爭是客觀環境的競爭,因為幾乎每個學習階段都是用金錢和人脈資源打通的;但個人主觀意願上,上海人其實沒有太強的競爭意識。
一些觀察指出,上海最有拚勁的年輕人都是外地人,大概因為本地人家有房產,又成長在中國逐漸富裕的年代,因此對工作的態度比較任性。
他們半是調侃半是有感而發的說,上海人因為從小到大「奮鬥」得太辛苦了,等到脫離學校進入社會,已經累了,更想要自由。(編輯:繆宗翰)107062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