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親歷者看川震:台灣讓大陸NGO少走彎路

2018/5/12 11:07(5/12 11:3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12日電)「10年過去了,非常感謝台灣帶來的觀念,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親歷汶川地震災後兩岸民間組織合作重建的大陸學者郭虹,十分肯定台灣NGO的貢獻,也指出如今大陸NGO發展面臨新挑戰。

2008年川震是中國非政府組織(NGO,在大陸常稱社會組織)發展的轉折點。當時對於面積廣大的災區,大陸政府既需要援手,實際上也無力控管太多。數百家民間組織進入災區,甚至彼此串聯,大陸NGO出現了難得的「自由生長」時刻。

四川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四川尚明公益發展研究中心理事長郭虹告訴中央社記者,大陸的NGO因此發展得更廣、更專業,開啟了和政府的專案合作,「川震讓NGO走入中國大陸公眾的視野。」

台灣的NGO也以1999年921大地震的重建經驗,第一時間組建「512 川震台灣服務聯盟」(簡稱川盟)進入災區,成員多達108個,服務方案包括志工培訓、傷殘服務、兒童輔助、心理輔導等多個方面。

郭虹當時在四川512民間救助服務中心工作,這是面向社會組織的機構,也是台灣川盟的接待單位之一。

當時災區的大陸NGO雖然都滿腔熱血,但大都還很稚嫩。郭虹記得,2008年6月4日,中國國務院公布了「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逐段為她解釋這些條例的內涵、對NGO的意義為何,「無論是對我個人後來的政策研究,還是對我們去理解把握法規,幫助都非常大。」

回顧過往,郭虹認為,基於災後重建的兩岸交流,帶來最大好處就是,台灣民主轉型的經驗能讓大陸方面學習怎麼做公民教育。

與台灣的NGO人士交流時,她不太在意對方「是藍是綠」,因為雙方有公民教育這個共同的話題,超越了政治上的藍綠,「我們在乎的是社會要如何更好、更有溫度、社區營造的問題。」

2010年後,她曾經3次帶團到南投埔里的桃米生態村參訪。這個921大地震後重建的小社區,是很多大陸想了解社區營造人士必訪之處。

台灣NGO在社工教育與管理的經驗也比大陸完善。2011年,川盟和西南財經大學合辦社工督導班,這批培養出來的人,現在幾乎都是四川、成都社工界的中堅力量。

就在不久前,一名曾在災後接受台灣NGO培訓的學員還告訴郭虹,很感謝台灣社工界前輩陸宛蘋的言傳身教,在當時災區的條件下,仍然嚴謹按照程序規範做社工服務,那時學員心情急躁可能無法理解,但這種專業的態度影響至今。

與台灣團體相處的過程中,郭虹自認學到最寶貴的關鍵詞是「陪伴」,了解到NGO在災區可以做和不能做的是什麼。「NGO沒權沒錢,不要把自己想得太偉大,最重要的是陪伴災民。」10年過後,她的體會更深,台灣團體帶來的觀念讓本地組織少走很多彎路。

川震10週年,這段期間,大陸本土NGO發展環境面臨不小變化。

2017年開始實施的「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辦法」收緊了本土NGO和海外組織之間的聯繫;2016年實施的「慈善法」,則是強化了對慈善募款行為的規範管理,對不同類型和規模的慈善組織產生了利弊互見的影響。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不過,在郭虹眼中,如今大陸NGO主要面臨的挑戰有兩方面。一是政府預算多了,更願意花錢購買民間組織的服務,也因此有些人從事NGO不是為了公益而是當作投資事業,相比於2008年的志願者們,「少了情懷(理想性)。」

另一個挑戰則是來自政府對意識形態控管,她說,控管較緊時,政府部門對NGO的信任降低,會影響兩方的合作關係。(編輯:繆宗翰)107051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