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生不愛談政治 最大收穫是更認識大陸
兩岸交流30週年專題(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25日電)兩名台生日前表態想加入中國共產黨,吹皺兩岸青年學子交流一池春水。在大陸的台生表示,像這樣高調表現自己政治觀點的台生是極少數,多數人到大陸求學就業,就是生活考量。
畢業於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的羅鼎鈞說,「既然想研究大陸,不如就到大陸念書。」他目前是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班學生,未婚妻是大陸人,自己將來也想在大陸就業。
羅鼎鈞熱心於兩岸交流事務,在論文寫作還沒那麼忙碌之前,他經常在兩岸的大學社團或書店辦講座,分享有關兩岸事務的內容,還在4年前辦了一個叫作「兩岸青年」的微信帳號。
他告訴中央社記者,這個帳號目前有2萬多人關注,內容用講故事的方式記錄兩岸青年的交流,作者群有超過6成來過台灣。
對研究中國的羅鼎鈞來說,到大陸念書最大的收穫,是更了解此地政府的運作模式,特別是基層的區政府、縣政府,這也讓他對台灣的民主有不同的反思。
同樣在北京清華大學就讀博士班的烏仕明,在大陸已經4年,他覺得最大的收穫,就是親身經歷一個有別於只是透過媒體報導來認識的國家,這讓他看待北京和中國都有了更立體、更細緻化的眼光。
「只在台灣看,會覺得北京就是『一塊』,但其實北京有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身分的人,會把你的觀念再切得更細,看東西的視角變多元。」烏仕明說,媒體篇幅有限,不一定能真實反映出他身邊不同人的想法。
和羅鼎鈞的看法一樣,烏仕明說,在台生相聚的場合,幾乎不會有人聊到政治,8成就是談論自己的工作或學業,當他們在大陸,也不會特別強調自己是台灣人的身分。
相較於在政治活動上的參與,其實有更多台生透過支教(到農村短期支援教育)及到偏鄉扶貧等活動,深入認識大陸社會。羅鼎鈞認為,強化兩岸的社會責任也很重要。
今年起,陸方宣布放寬台生申請大陸學校的標準,從學測成績前25%擴大到50%,也就是只要達到均標就可。此政策與大陸現在鼓勵台灣青年赴陸就業和創業一樣,都是加強對台灣青年的吸納、對台採經濟以及社會「融合發展」的一環。
受訪的兩人對此可能產生的效應,有不同看法。烏仕明說,學生最在意教育品質、能不能有更寬廣的視野等,比照居民待遇不是學生最關心的重點,這個政策應該不會讓台生數量短時間大幅上升。
羅鼎鈞則認為,大陸採取的融合發展策略會吸引更多台灣人到大陸,但他強調,政策只是給予生活便利,真要在這邊讀書就業,台灣人也是要和大陸民眾憑真本事一起競爭。
台生成了大陸有意拉攏的對象,但有台灣學生認為,台生在兩岸交流中能貢獻的其實有限,對於輿論也看不出有什麼影響力,還不如創新創業政策帶來的影響大。兩岸學生交流的價值,主要還是有更長期的考量。1061125
- 2017/11/25 10:25
- 台生不愛談政治 最大收穫是更認識大陸2017/11/25 10:25
- 2017/11/24 15:17
- 2017/11/24 15:0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