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大陸尋根 呼籲擴大交流
兩岸交流30週年專題(中央社記者陳家倫上海23日電)前幾年,大陸官員到台灣總喜歡參訪醫療、養生村,但交流不會是單向的,赴陸取經的台生也不少,特別是中醫。只是,這些台籍醫科生礙於學歷認證,「返鄉服務」的夢想仍有點遠。
黃宗瀚28歲那年,儘管已在醫院服務、天天與斷層掃瞄為伍,小時候喝中藥的記憶,仍常伴隨一股涼涼、苦苦的滋味從舌根竄出。1995年,兩岸情勢緊張,他卻決意到大陸尋找中醫的根,並「重新」成為一名大學生。
1995年台灣出版市場出現一本「一九九五閏八月」,書中預言中共解放軍將於1995年的農曆閏8月武力進犯台灣,加上中共為了遏阻他們口中所謂的「台獨」,在台灣海峽頻密軍事演習,掀起了一陣台海戰爭熱。
與當時兩岸高層政治你來我往的高聲調、實際接觸卻很有限的情況相較,台灣民眾的「小日子」隨著政府開放大陸探親、經商、通郵、交流等,對彼此的好奇日漸升高,各式學術交流也在民間展開。
當年一場兩岸中醫研討會在台灣舉辦,黃宗瀚就坐在台下聆聽,當時已在一家貴族醫院服務的黃宗瀚,時常看著病人藉由尋求另類醫療緩解術後不適,加上小時候與長輩互動的經驗,令他一直對中醫好奇。
在研討會結識的大陸人脈,促成黃宗瀚前往對岸追尋學習中醫的夢想,「再度」從大學念到博士畢業,隨後成為台資醫院主治醫師。他也是上海第一位註冊執業的台籍中醫師,並創立上海鼎瀚中醫門診部。
「中醫源於大陸,我就來了。」回憶起1995年初見母校上海中醫藥大學的景象,黃宗瀚說,當時牆上就掛著一塊白板,上面寫著校名,好像鄉下的工廠。而在那個時候,台商一有健康問題立刻拎著行李往台灣跑。
不過,在大陸刻意扶植之下,中醫、西醫獲得均衡的發展,醫療水準也不斷進步。具體政策來看,自1980年開始,中國衛生部制訂「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醫三支力量都要發展,長期並存」工作方針。
1982年版憲法也規定,「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2007年,時任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發展」,此後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有這一項。
談及兩岸中醫養成的差異,黃宗瀚表示,大陸的中醫受到它們憲法的保障,和西醫是均衡發展。但大陸的中醫是用西方教育的方式養成,太過專科化的結果,變成治病不治人,失去了中醫的本色。
而台灣的中醫,黃宗瀚觀察,相較之下比較不受政策保護,所以早年很多學中醫的人,後來都跑到西醫去,近年中醫崛起,他們又回來了。但也由於未走入專科化,中醫「望聞問切」的傳統在台灣獲得較佳保存。
他說,兩岸的中醫演變至今各有優勢,在大陸開放台灣人設立醫院後,不少台灣中醫師也想到大陸發展,但很多台灣的成功經驗無法在這邊複製,例如想在二線城市提供超乎需求的服務,因而摔得鼻青臉腫。
此外,受惠經濟發展以及龐大的人口基數,大陸醫療在技術、管理上急起直追,但醫療的服務意識、公益概念還有待加強,黃宗瀚認為,這方面台灣的經驗比較豐富,只要能夠「接地氣」,在大陸還是很有機會。
被問及對兩岸交流30週年的看法,黃宗瀚表示,交流還要再擴大、深化,特別是政府仍不承認大陸醫學學歷這一塊。他說,大陸現在的財力並不會不如台灣,加上人口基數大,醫生臨床的經驗也很豐富。
再者,中醫源自大陸,很多台灣人想來取經,各國藥廠也紛紛相中這個「大臨床基地」,都積極地前往大陸設廠。至於台灣,雖是個開放市場,但規模相對較小,要繞過大陸會比較辛苦、困難。
台灣是黃宗瀚踏入醫療領域的第一站,大陸則給了他豐富的臨床經驗。儘管已在上海闖蕩20餘年,但他對台灣的故鄉情,並不隨時間而有所改變,「台灣是根,還是想要回去的」。
黃宗瀚表示,希望退休回台灣後不只是享受福利,而是抱持關懷故鄉的心情,將在大陸的行醫技術帶回台灣。「中醫是越老越值錢,我回台灣當然希望可以回饋。」1061123
- 2017/11/25 10:25
- 2017/11/24 15:17
- 2017/11/24 15:00
- 中醫大陸尋根 呼籲擴大交流2017/11/23 09:07
- 2017/11/23 08:55
- 2017/11/23 08:4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