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兩岸對望 國家戰略VS草根覺醒

2016/8/29 09:40(8/29 19:2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創客風潮來了專題之六十一(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張淑伶台北29日電)「人家山寨,你阻止不了,天天去想,也阻止不了,所以我只能走在他們的前面」,進駐大陸深圳華強北國際創客中心的設計師趙俊告訴中央社的這番話,正點出無數大陸創客創業時與時間賽跑的龐大壓力。

在大陸不少創客基地裡,租用一個辦公室位置得付出租金,產品研發過程擔心被山寨,產品訂價過高則憂慮沒有市場,「不成功便成仁」、分秒必爭、與時間賽跑的創業壓力如影隨行。

視線拉回台灣民營創客基地Fablab Taipei,有一天傍晚,社群夥伴們圍坐一起,吃著零食餅乾飲料,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分工事宜,中間穿插著不少笑聲,打趣其中一名夥伴近來竟列席政府一些會議,提供一些關於創客政策的建議。

在台灣不少自我發起籌設的創客基地裡,社群夥伴們都是下班後聚在一起的同好,在擁擠侷限的空間裡,有時一邊吃晚餐,一邊討論,在吵鬧聲中,追逐自己的興趣。

兩岸近幾年不約而同掀起一股maker movement(創客或自造者運動),領軍者都是新世代,卻有著全然不同的文化與風貌。

●大陸國家戰略掀起全民創業潮

正如大陸矽遞科技與柴火創客空間創辦人潘昊所言,「原本maker圈在社會上是很邊陲的一群人」,但自從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喊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且2015年初造訪柴火創客空間後,一時之間,創客突然成了全大陸最火紅的名詞。

在大陸,「maker」稱為「創客」。由於政府「雙創」政策的鼓勵,讓社會大眾也把「創業者」廣泛稱呼為「創客」,同時也掀起新的一波全民創業潮。

大陸政府把「雙創」政策視為「創新驅動」國家戰略的一環,希望這股創新動力能成為推動大陸經濟結構轉型的助力,以及下一波的經濟動能。

從2013年至2015年,大陸國務院以及中央部會共推出至少63份「雙創」政策的指導綱領,若涵蓋各地方政府所推出的相關政策文件,則超過2000份。

大陸國務院辦公廳2016年5月8日所推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的實施意見」明定,全大陸設置17個區域示範基地、4個大學示範基地、7個企業示範基地。

這份指導綱領明定,首批基地要探索形成區域性的創業創新扶持制度體系;大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7年上半年會同相關部門評估,對於成熟、可複製、可推廣的雙創模式和典型經驗,要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這份政策還明定,2018年底要建設一批高水準雙創示範基地,能統籌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政策鏈,形成雙創新引擎。

由上而下的計畫經濟政策力道、從中央到地方的預算支持、社會上追求致富成功的主流價值,讓整個大陸都出現極濃的創業氛圍,90後的尹航以「不冒險,才是最大的冒險」這句話來解釋為何自己終究選擇辭職創業。

90後的張沖霄赴紐約攻讀學位後,返回深圳,加入了這波創業浪潮。對於中美創業的異同,他說,「美國非常浪漫主義,生活成本也不算高,在灣區不少人創業就執著在一項創新技術或產品上。在大陸,可能得先有房有車,想要創業時,社會現實枷鎖壓力非常沉重。」

張沖霄也觀察指出,在大陸這波maker創業潮裡,北京、上海多數以app創業,在深圳則以硬體創業。

●台灣草根社會運動的自我覺醒

那麼,台灣maker movement的風貌又是如何呢?

在政府部門方面,科技部2014年底宣布4年內投入新台幣10億元,發展3D列印產業,希望2018年可培育100萬名3D列印應用與文創人才。

教育部則自2015年起推動創新自造教育計畫,投入1億元經費,在大學、高中職、國中小、師資培育與終身教育等不同階段推動自造者教育。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5年也開始在遍布全台的職訓中心架構下,進一步成立創客基地。

行政院2015年宣布推出跨部會的「vMaker行動計畫」,派出創客胖卡(Fab Truck),預定2年內巡迴全台灣497所學校,希望培育下一代的創客人才。vMaker計畫也在2015年舉辦數位製造競賽。

事實上,早在政府關注這波浪潮之前,台灣民間草根能量已悄悄在各地撒下種子,全台灣北中南各地都有人默默自費成立不少創客空間,下班時間或休假時總會聚集一群同好。

被稱為「台灣maker界一哥」的鄭鴻旗2010年就率在台北先成立創客空間。他說,「透過這個社群空間的連結,有人跟我一樣,我做這件事不會孤單,會發現這世界還有很多跟我一樣覺得這件事很重要,也很喜歡玩這東西。」

他認為,「台灣的maker movement是一個覺醒的運動,就是社會運動,每個人都思考到我自己是誰,我要做些什麼。這就像一種民間的、文化的想像,與現今主流價值有所不同。」

洪堯泰在台灣率先成立一個由麻省理工學院認證的Fablab Taipei。他認為,「maker movement其實是一種教育改造,我們學了那麼多東西後,要把它變成真實的、可用的。」

他說,「台灣沒有像中國政府,你想要開maker space,政府就給你錢。台灣現在做的事情,很多的從教育出發的。很多事情就是生活的態度。我覺得maker也是生活態度。」

●兩岸對望

台灣與中國大陸maker運動展現極大的不同風貌,有人說,台灣的maker公益味道濃,比較像宗教家;大陸的maker則充滿資本主義的創業拚搏精神。

比較兩岸的創客文化,上海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Fablab-O Shanghai」創始人丁峻峰說,中國大陸太偏重商業思考和賺錢,現在到處可見的眾創空間都是在為創業預備,「已經過濫了」。

台灣則在另一個極端。丁峻峰對台灣創客的建議是「不要避免商業化」,因為好的商業可以幫助營運。

面對大陸官方或民間各項的創客或創業比賽,他認為台灣青年可以好好利用這些機會,創客文化就是開放和民主,沒有國界之分,兩岸創客文化各有特色,更應相互交流,在創客世界裡激發更多可能性。

但兩岸maker先驅者都認同,maker最重要的是打破現有框架限制,跨領域的激盪整合與創新。關於這一點,兩岸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105082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兩岸創客差異 教育部:台灣優勢是開放
172.30.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