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科學家獲諾獎 觸發陸反思院士制度
2015/10/6 09:29
(中央社台北6日電)中國中醫科學院藥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暨醫學獎後,觸發了大陸輿論對中國院士制度的檢討。有專家直言,中國的院士制度還不是榮譽制度,而是利益制度。
84歲的屠呦呦雖因領導研製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屢獲大陸國內外獎項,但先後多次被提名參選中國中醫科學院院士卻一直落選。
由於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因此被稱為「三無科學家」。
為此,中共人民網發表篇評論文章,質問「屠呦呦為什麼落選院士」。
文章指出,「像屠呦呦這樣做出國際認可的重大科學貢獻而落選院士的,在我國並非個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統所研究員李愛珍,享譽海內外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饒毅……」。
文章表示,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學者雖因涉嫌學術造假而屢遭檢舉、質疑,卻依然穩坐院士寶座;「相當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業高管,順風順水地當上了院士,風光於政、學、商諸界。」
文章提出,「默默工作、不善交際、敢講真話、貢獻卓著的落選院士,涉嫌造假、擅長公關、有權有錢的卻順利當選、風光無限。兩相比照,向社會傳遞了怎樣的信號?給公眾造成了怎樣的印象?」
與此同時,北京清華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魯白接受香港鳳凰網採訪時批評,中國的「院士制度目前還不是一個榮譽制度,更是一個利益制度。」
魯白說,中國院士雖由選舉選出,但投票者選院士已不再完全依靠科學成就,關係、運作和好處成為了一些新的因素。
魯白建議,「院士應該回歸到一個榮譽,表彰一個階段性的工作,榮譽的認可並不意味著有很多額外的利益。特別是那些理應通過學術競爭才能得到的利益,這個應該回歸學術競爭,把院士制度去利益化。」104100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