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經濟誘因 成了歐洲突破口
(中央社記者馮昭上海18日電)論全球性或區域性多邊金融組織,中國大陸主導的亞投行頂多屬「後起之秀」,但由於亞投行隱含的人民幣國際化經濟利益,在中美近年微妙關係的背景下,亞投行受到高度關注。
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亞銀)、美洲開發銀行等多邊金融組織都是由已開發國家主導和創建的多邊金融組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卻是由開發中國家主導,創始會員國也以第三世界國家為主。
既然已有世銀、IMF和亞行,而且亞銀其中一項功能就是為亞洲各國基礎設施提供融資,為何大陸成立亞投行引起如此大的議論?新發展是不僅吸引亞洲國家加入,歐洲國家也不顧美國盟友反對,決定搭上頭班車。
深圳財經專業研究人士李宇嘉今天在大陸證券時報撰文指出,自1966年亞銀成立以來,9位行長均來自日本,日本壟斷亞銀總裁早就與美國壟斷世銀總裁、歐洲人壟斷IMF總裁一樣,成為不成文的慣例。
除了「壟斷」問題,李宇嘉分析,起初,亞洲國家聽從美日安排,憧憬透過鬆綁國家對銀行、利率和匯率的控制,使經濟向市場開放。但亞洲金融危機時,IMF開猛藥,要求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削減政府開支,不顧經濟衰退,提高利率,放鬆監管。現在看來卻是一張危險的藥方。
更令人驚訝的是,他說,2008年金融海嘯後,西方經濟體卻為自己開出幾乎相反的「藥方」,加大財政政策力度、政府買單、降低利率,並利用政府資金為銀行紓困。而且為了減輕危機的衝擊,讓全球人民買單,然後又大規模從亞洲新興國家撤資。
李宇嘉認為,從亞洲的角度來看,西方的藥方只是「偽善」,日後只能靠自己。與其等外資和援助,自己發展更可靠,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則是根本。
最明顯的前例是,台灣、日本、南韓承接從美國轉出的製造業;大陸又承接從台、日、韓轉出的製造業,結果經濟都起飛了。
從趨勢來看,接下來,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可望承接從大陸移出去的製造業。但當前的問題是,這些國家還沒有完善的基礎設施。簡言之,亞洲國家加入亞投行,為的是抓住機會。
從經濟上團結第三世界國家,大陸不是第一次。巴西、俄羅斯、印度、大陸、南非在2012年提出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就是在全球金融海嘯後,為避免在下一輪金融危機中受到貨幣不穩定影響,規劃出一個共同的金融安全網。
對英、德等已開發國家來說,亞投行最誘人的應該就屬人民幣國際化這樁大買賣。
新京報專欄分析,亞投行要推動互聯互通,英國率先加入亞投行,也是在歐洲卡位,占據對大陸金融合作的先機。
英國是重要的突破口,因為英國雖屬歐盟成員國,但非歐元區。
從德、法、義三國跟進的反應來看,這一次恐怕還是歐元區不想落後太多,歐陸和英國之間的競爭在眼前,只能先把美國盟友放一邊。104031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