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從台灣小吃到音樂盛會 王雪虹找到觸動人心的魔法

珍珠奶茶、刈包、葛瑪蘭威士忌;加上NSO國家交響樂團的巡演到鳥類聲紋生態研究、錄影藝術與駐村攝影家等等,這些聽起來毫不相干的元素,在王雪虹的立陶宛文化外交實踐中,逐漸編織成一張綿密而觸動人心的網。
2025/7/31
文:趙靜瑜/照片提供:駐立陶宛代表處/攝影:趙靜瑜

2024年10月,駐立陶宛代表處舉辦國慶酒會現場,一位外國駐立陶宛外交官走向駐立陶宛代表王雪虹,輕聲問道:「我可以帶一杯珍奶回去給我的小孩嗎?」

這並不是台灣珍珠奶茶在歐洲外交現場中首次出現的對話,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讓王雪虹找到了施力點。她開心地回應點頭,再多問了一句:「你有幾個孩子?2個?那就帶2杯。我來幫你準備。」

王雪虹說,因為國與國之間外交立場的緣故,很多其他國家駐外大使館人員是不能任意出席台灣任何形式的活動,但這個她不能說國名的國家沒有限制,「這已經讓我們很感謝,我們時時刻刻要維護珍惜每一個可能的友誼。」

駐立陶宛大使王雪虹笑容誠摯,她說外交是團體賽,「這一棒交到我手裡,我就是把它跑好。」(圖片提供:駐立陶宛辦事處。)

珍奶與刈包 台灣文化入門款

王雪虹說,珍奶或刈包或許不是最高形式的藝術,卻是實實在在的台灣文化「入門款」,「如果因為珍奶或割包等台灣小吃,讓對方有機會看到台灣文化的一角,那也就有機會會想知道更多。」

在立陶宛一年多,王雪虹觀察,立陶宛有一家台灣人開的珍珠奶茶店「福爾摩莎」,由一對台立夫妻經營,分店開遍大城市的精華地段,已成為「潮流 hangout」場所,「週末時,立陶宛的年輕人不只是買一杯奶茶,而是把那裡當作聚會空間,甚至已經形成一種次文化。」

王雪虹說最受歡迎的台灣飲食不是珍奶波霸,而是「爆爆珠」,「那是一種果汁球,在嘴裡咬開會爆出果味,色彩鮮豔、味道新奇,很受當地年輕人喜歡。」這樣的文化軟實力,不靠說教,不靠標語,就這樣自然地發生,「這就是外交的真實樣貌,讓人對台灣有感,有記憶。」

除了珍奶,台灣威士忌品牌「噶瑪蘭」也在當地意外走紅。王雪虹說,在一個不能說的場合中,遇到了簽署立陶宛獨立宣言的建國議長維陶塔斯‧蘭斯柏吉斯(Vytautas Landsbergis),王雪虹與外交團隊早已經做足功課,知道他喜歡喝威士忌,倒了一杯給他,「結果蘭斯柏吉斯主動詢問:這是噶瑪蘭嗎?我聽說很有名。」王雪虹一聽超感動,這些來台灣的產品,不只讓人「喝見台灣」,更成為友誼的媒介。

珍珠奶茶、刈包、葛瑪蘭威士忌;加上NSO國家交響樂團的巡演到鳥類聲紋生態研究、錄影藝術與駐村攝影家等等,這些聽起來毫不相干的元素,在王雪虹的立陶宛文化外交實踐中,逐漸編織成一張綿密而觸動人心的網。

駐立陶宛大使王雪虹(右)表示,「文化活動不只讓外交工作加分,而是讓外交更有感。」(攝影:趙靜瑜)

文化讓外交更有感

「文化不是我的專業,卻是我很重視的事。」王雪虹畢業於政大外交系與研究所,曾擔任台美事務委員會秘書長、駐雪梨辦事處長等職務,是資深外交官,2024年派駐立陶宛至今。王雪虹認為文化的作用,在於創造出一個讓彼此靠近的空間,「文化活動不只讓外交工作加分,而是讓外交更有感。」今年夏天,NSO國家交響樂團弦樂團應立陶宛維爾紐斯音樂節與立陶宛愛樂之邀,到立陶宛演出三場,除了第三場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之外,其他兩場拉車都要一小時以上,但王雪虹三場音樂會都到,「我非常感動,而且我很不好意思地說,我有福氣,是我賺到了。」

三場演出都是音樂節安排,涵蓋莊園與教堂。第一天在帕克魯奧伊斯莊園,距離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約有2小時車程,團員全程趕路,到場之後立刻針對演奏廳音響做出各種調整。第二場演出在瓦雷納市的聖彌額爾天使教堂,這一天是立陶宛的「悼念與希望日」,樂團以溫柔樂音展現台、立之間追求自由與正義的共同決心。第三場則在音樂節演出場地聖卡西米爾教堂,現場還臨時增加近10排座椅容納進場民眾,一聆台灣之音。

NSO國家交響樂團與立陶宛愛樂建立長期深厚關係,這次受維爾紐斯藝術節(Vilnius Festival)之邀,以室內樂形式舉行演出。(攝影:趙靜瑜)

NSO弦樂團3城巡演 音樂無國界

「因為NSO來演出,我有機會邀請平常與我們相熟或是不熟的當地各界人士來聽音樂會互動。」王雪虹說,她很感謝立陶宛愛樂與NSO從以前到現在建立互動網絡,「雙方都有心維持交流,這很重要。」NSO 國家交響樂團受維爾紐斯藝術節(Vilnius Festival)之邀,舉辦了室內樂演出的終場。維爾紐斯藝術節由立陶宛國家愛樂樂團於1997 年創辦,是立陶宛最大的藝術盛事,也是波羅的海地區最具規模的國際藝術節之一,NSO藉由台灣作曲家與台灣音樂家的演出,將台灣文化推向國際舞台。

王雪虹很感動NSO弦樂團演出水準非常高,「而立陶宛的樂迷接受度也很高,感受也很多。」王雪虹說像她聽見弦樂演奏台灣民謠,直覺就是想家,想台灣,「但是立陶宛樂迷會分享他們因為這些音樂深受啟發,或是被觸動,他們用自己的感官跟文化應對我台灣的文化,他們會說你們台灣人的演奏很溫柔,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體驗。」

王雪虹也說,第一天在帕克魯奧伊斯莊園,就有國會議員跟她說,夏天就適合在莊園舉行音樂會,大家好好度過輕鬆時光,一起分享,「我也因為NSO的演出,認識了當地市長,因為文化演出開啟了對話,我現場就受邀參加八月重要的花卉節,我現場就答應我一定到,可以有機會介紹台灣文化,我真的是賺到了。」

台灣與立陶宛之間的互動,從文化到自然山林,立陶宛駐外辦處也協助來自台灣的鳥類研究專家曾奕晴博士與《National Geographic》合作,赴立陶宛最大濕地 Žuvintas 採集候鳥聲紋。這塊區域過去幾乎沒有聲音資料,是鳥類聲紋研究的「處女地」。(圖片提供:駐立陶宛辦事處。)

結合文化、外交資源 介紹台灣

「文化活動不僅是Ending,更是Opening。」王雪虹說,她從事的是外交工作,在過程中,如果會產生外交效益,「那很棒,但如果我只把我的眼界放在我只是為了外交,所以我要去做這件事情,那會讓我的視野變窄。」王雪虹說,從事外交工作是本分,但外交工作之外,「我是一個人,是一個台灣人,我會有更多的追求,我很喜歡分享台灣的文化,然後藉由這種方式,去觸動一些我們能夠觸動到的人跟心靈,那才是好上加好。」

立陶宛不大,但也不小,王雪虹到處東奔跑,她曾到立陶宛西北小鎮 Plungė參觀當地圖書館舉辦的台灣影像藝術展,展出的是台灣錄影藝術團隊「錄影遊擊隊 Video Art Guerrilla」的作品;一位曾赴台駐村的立陶宛攝影師,在老村落修復項目中,策劃了一場以台灣為主題的影像展,展出他在台灣拍攝的街景與店家招牌,並以古法沖洗、呈現反字畫面,形成視覺詩般的文化交會,「藝術可以走到很遠的地方,遠超過人們所能想像。」王雪虹說。

除了文化之外,生態科學也成為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一位來自台灣的鳥類研究專家曾奕晴博士與《National Geographic》合作,赴立陶宛最大濕地 Žuvintas 採集候鳥聲紋。這塊區域過去幾乎沒有聲音資料,是鳥類聲紋研究的「處女地」。台灣團隊架設十多台錄音設備,後續將透過 AI 技術辨識鳥種。駐立陶宛秘書林姝均見證了這項持續進行中的計畫的一小部分,從野外地區回收音訊錄製設備,「我們聊到候鳥、生態環境議題的時候,他們眼睛裡有光!這個計畫對立陶宛來說非常新,因為在之前,立陶宛幾乎沒有用錄音方式進行過鳥類聲紋研究,大家對這個合作非常興奮。」王雪虹說,「這正是一種跨國合作與文化觸角的延伸。」

駐立陶宛大使王雪虹(中)學了一年多的立陶宛文,致詞開頭先用立陶宛語,再用英文,「這是全世界最困難的語言之一,我努力學了還是幼稚園程度。」(攝影:趙靜瑜)

外交是團體賽 努力在我這一棒跑好

文化部與外交部在今年攜手合作了「2025歐洲台灣文化年」,王雪虹解讀,文化部強調「展演的純粹性」、藝術價值與作品內涵;外交部則希望「文化成為外交的橋梁與媒介」,產生實際的外交連結,兩者都能相輔相成,「就像之前原聲合唱團赴梵蒂岡演出,這場音樂與宗教的結合,不僅打開文化舞台,也為外交工作爭取了深度曝光,我覺得很厲害。」

在外交體系服務三十年,王雪虹坦言,她並不是從小就立志當外交官,只因為志願落點進了政大外交系,走上了這條路。但隨著時間推進,責任感逐漸轉化成使命感,「我沒有後悔,外交是團體賽,每一棒都有人接。我只是努力在我這一棒跑好。」王雪虹相信,外交的樣貌不該只有國旗與談判桌,也可以是一杯茶、一場音樂會或是一幅畫,「我最大的期待是希望立陶宛有更多當地人看見台灣文化的樣子。「我們的文化很好,只是還不夠多人知道。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創造機會。」

文化這條路也許不快,但卻很深。文化也不是比聲音大,而是留下痕跡。王雪虹的每一次互動,每一個故事,都是台灣留在立陶宛的溫柔印記。

主題照:駐立陶宛大使王雪虹(前排右3)與NSO國家交響樂團弦樂團合影,從文化中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攝影:趙靜瑜)
172.30.1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