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我為父親蓋了一座美術館 劉文彰三位一體的藝術實驗場

為了妥善保存父親也是台灣前輩畫家劉生容的畫作與藏品,定居日本岡山的長子劉文彰買下居家前方百坪土地,親蓋劉生容紀念館,繼續傳遞美好善緣。
2025/3/25
文、攝影:趙靜瑜/圖片提供:劉文彰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甚麼?

對旅居日本岡山的70歲牙醫師兼業餘大提琴家劉文彰(日本名三船文彰)而言,從小到大,生命中找不到能夠燃燒熱情的事物最讓他痛苦。他習醫,隨日本國寶音樂家齋藤秀雄學大提琴;他為父親、台灣畫家劉生容蓋了一座紀念館,收藏父親的畫作及藏品;他也是百歲鋼琴家史蘭倩斯卡(Ruth Slenczynska)背後伯樂之一,為史蘭倩斯卡晚年錄製了十多張專輯,要將20世紀中期優雅純粹樂音保存下來,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繼續傳遞並分享給後代知音。

晚飯後到訪,四周一片黝黑,只剩星星在遠方乾淨閃爍,這是日本鄉居的日常,充滿幾何現代線條造型的清水混凝土建築,就這樣安安靜靜,心滿意足地兀自發光,等待有緣人造訪。

「這一切都是受到父親的影響。」劉文彰說,父親畫的是很前衛的抽象畫,根本賣不出去,當時台灣仍在戒嚴年代,「他那時在台南新營生活,鄉下還好,父親每天畫畫還拉小提琴養鴿子,還會在家裡開舞會,交友廣闊,每天努力創造一種新的生活,這對我影響很大。」

劉生容紀念館位於日本岡山,綻放寧謐豐沛的藝術能量。(圖片提供:劉文彰)

東洋畫壇鬼才 劉生容

1928年,劉生容誕生於日治時代的台灣台南柳營(今台南市柳營區),大地主世家出身的他,自幼與家族一起在東京生活。15歲二戰結束,劉生容隻身回到台灣。從小受到學風自由教育,劉生容父親在日本大正時代就經常往返東京、台灣兩地,住洋房,請俄國小提琴家來上課;住在附近的叔父也是知名藝術家劉啓祥時常走動,帶著在巴黎學畫時到羅浮宮臨摹的名家畫作,劉生容有機會接觸西洋式的生活方式,形塑了他自由豁達的性格,也建立起以西洋藝術做應用的基礎。

劉生容20多歲才正式提筆作畫,將畫家作為一生的志業,但沒多久就毅然告別當時台南畫壇盛行的古樸畫風,獨自邁向抽象藝術之路。然而當時的台灣遠落後於世界潮流,在這樣的環境下要走抽象畫派創作,遑論知音,劉生容感覺苦悶,1961年回到幼時熟悉的東京,繼續從事創作活動,並開始舉辦畫展。

劉生容畫作多以祭祀用的金紙拼貼,創作出獨特的「燒金紙拼貼」和「甲骨文」系列作品,融合西洋與東洋的手法,加上融合之美的獨創性,被譽為「東洋畫壇鬼才」,38歲時劉生容作品就獲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與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典藏,獲得高度評價。

台灣前輩藝術家劉生容畫作融合西方筆觸技法加上東方哲思,深具獨創性。(攝影:趙靜瑜)

創作加入宇宙觀 空靈卻不空泛

移居岡山市之後,劉生容創作更加穩定豐富,他在縝密計算的構圖裡,配置中國傳統民間信仰中常使用的金紙,在畫布上呈現出立體的、萬馬奔騰似的能量;而後讓金紙應用更加豐富,常使用獨門調配的朱紅色,以圓形與三角形為主要圖樣,甚至加入甲骨文,深究天人關係等東方宇宙觀。雖然空靈卻非空泛,讓觀者能感受到時間與空間,有血有肉的溫暖。劉生容多次舉辦個展,並曾代表日本參與國際性展覽,藝術家地位漸趨穩固,然而1985年56歲之際,劉生容抵不住病魔的摧殘,因腦瘤而離世。

「父親過世之後多年,這些畫作,我們始終沒有回顧的餘力。」劉文彰說。

劉文彰說直到父親離世10年,當時任職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的賴瑛瑛女士,在眾多資料之中發現劉生容的畫作,在她企畫之下,1997年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了「方圓之間―劉生容紀念展」,「我驚訝展覽所展現出的,是我所不知道的父親,還有他那身為傑出藝術家的身影。」劉文彰說從整體所有作品來看,可以感受到父親創作歷程的起承轉合,「我父親56歲就過世了,非常年輕,但這次展覽看到他作品與人生的完整性,這些發現讓長年心存遺憾的我,終於可以稍微釋懷。」

紀念館一隅。(攝影:趙靜瑜)

也是這時候,劉文彰想要興建一座私人美術館的想法逐漸明朗,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完整收藏父親的畫作以及藏品。劉文彰正好購入自宅前一塊100坪左右的土地,決定將夢想實現。經過5年與建築師佐藤正平的討論,決定以「啟發(inspire)的空間」為概念來建造,同時也希望他收藏1926年製造的史坦威(Steinway & Sons)鋼琴,以及1877年製,鋼琴家克拉拉‧舒曼(Clara Shumman)擁有的葛洛蒂安‧史坦威(Geotrian Steinweg ) 鋼琴能在建築空間裡演奏,創造以「繪畫、音樂、建築三位一體」的整體概念。

紀念館四位一體 傳遞藝術美善

歷經10個月難度極高的清水混凝土工程之後,劉生容紀念館1999年5月竣工。位於建築物四個角落的混凝土中空圓柱,鄰接中央為方形的大廳,形成一個幾何學上的完美結構,內在滿溢日式素樸,「這樣的結構為襯托,讓父親的畫作增色不少。」至今劉文彰在紀念館舉行音樂會,畫作、建築與樂器產生共鳴,到訪的觀眾踏進其中,即刻被繪畫、音樂、建築以及人所構成的四位一體世界包圍,接收超越時空的訊息,也讓岡山市有了台灣的美與藝術,「這裡也是我的藝術實驗場,每年辦很多音樂會,我自己嚴選音樂家來演奏,希望傳遞更多美善的能量。」

劉文彰說,從小他一直對於藝術抱著懷疑的態度,有沒有藝術的存在對於這個世界而言,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現在有了父親劉生容的作品,有了兩架完整修復的歴史性鋼琴,加上劉生容紀念的環境,我興起了來做實驗的想法,而且我有了很大的收穫。」

有藝術家來到這裡,深受劉生容不跟從商業主義的繪畫與建築感動,有所啟發;按圖索驥,還要先預約才能來到這座隱形桃花源,也讓來訪的觀眾更能享受藝術。

沉浸在藝術與音樂間,劉文彰心靈富足,更希望能持續分享這份善緣。(攝影:趙靜瑜)

藝術家的生活藝術

劉文彰說,可能藝術家就是這樣,即使大環境不站在你這邊,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創造藝術的成分,「不只專業是藝術,生活也得要有藝術,這才是真正的有品質的生活。」也許是因為這樣,每天在自己的牙醫診所工作之際,劉文彰可以創造一種屬於藝術的生活,將牙醫工作獲得的報酬投注在自己熱愛的事物之上,「我以前常常在想,退休最困難的應該是沒有願望了,沒有願望的人是很可憐的,但我又喜歡忙碌,於是一直在創造,創造一種可以分享也可以獲得的人生。」

劉文彰說,他之所以成為現在的他,不是橫空出世,「是劉家三代在台灣與日本所有的藝術與文化積蓄而成,我是繼承這些文化的遺產而生。」劉文彰說也正因為這樣,他現在做的事比起祖父跟父親,可以做得更多,影響力更大。「真正的藝術,並不侷限於平面畫作,而是人們彼此結下良緣,留下的美好回憶,這是我營運劉生容紀念館最大的收穫。」

今後,在這個由父親繪畫力量所引導的藝術烏托邦「劉生容紀念館」內,還會誕生什麼樣的美好藝術,劉文彰繼續期待著。

紀念館這架1877年製,由鋼琴家克拉拉‧舒曼(Clara Shumman)擁有的葛洛蒂安‧史坦威(Geotrian Steinweg ) 鋼琴,是全世界完整修復後的唯一一座,益顯珍貴。(圖片提供:劉文彰)
主題照:牙醫也是業餘大提琴家劉文彰與妻子守護著父親也是台灣前輩畫家劉生容的畫作,以紀念館為基地,持續分享對藝術與生命的熱愛。(攝影:趙靜瑜)
172.30.1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