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董事長李志村:「沒有王永在,就不會有今日的六輕,台塑集團也不會因為六輕而聞名全球。」台塑集團有兩位創辦人,王永慶享有「經營之神」光環,同樣的,王永在也應該享有同樣榮耀。本書以中立觀點,忠實呈現王永在對台塑集團的貢獻,也見證兩位創辦人扎根十年的交棒過程,及交棒後二代與老臣分權共治的新王朝。作者逾三千個日子堅守第一線,揭開不為人知的台塑集團秘辛。
文章節錄
《孤隱的王者:台塑守護之神王永在》
第七章 孤隱的王者
終其一生,王永在只當過兩家公司的董事長,一是長庚球場董事長,另一則是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董事長。而這兩家公司,都是阿兄王永慶辭世後才接任的。只要有阿兄在,王永在都不能是名義上當家作主的人。儘管六輕從選址、抽砂填海、廠區設計、機械採購到監工,都由王永在作主。六輕如期投產,一夕之間聞名全球,全世界都知道台灣有個Formosa。但王永在,沒有當過一天台塑集團董事長。
能作主、不能當家,多苦,只有王永在清楚。或許是點滴在心,王永在總是對三個兒子求好心切。他讓王文淵接下專案小組副召集人、帶著王文潮到羅東廠區巡視、茶餘飯後,跟王文堯聊的也是公事。他總是以「總座」的身分告誡三名兒子,卻鮮少以「爸爸」的角色疼惜孩子。
二○○六年二月十七日,在台塑集團的媒體春酒上,記者們追問世代輪替的問題,王永在以一句「自然形成」回應。坐在一旁的我趁機追問:「是今年宣布嗎?」王永在隨口脫出「當然是今年」後,又補上一句 :「這要問董事長,不是我能決定的。」而問到為王文淵以及王文潮分別在台化與台塑化的表現打幾分時,王永在只保守給了六十分。幾分才能跟父親一樣優秀?王永在笑笑地說:「我只有五十九分,他們六十分已經比我好了。」期待兒子比自己好,是王永在一生的懸念。
二○○六年六月五日,台塑發布新聞稿,宣布台塑集團世代輪替。由老臣與二代分權共治,王永慶、王永在兩大家族以及老臣三方勢力共掌台塑集團。王永慶一口氣卸下四十多家關係企業董事長,交棒給以王文淵為首的「最高決策中心」。決策中心委員分別為台塑董事長李志村、南亞董事長吳欽仁、台化董事長王文淵、台塑化董事長王文潮、總管理處總經理楊兆麟、副總經理王瑞瑜;王文淵出任總裁,副總裁則由王瑞華接掌。
六月十二日,例行的六輕工程會,幕僚人員按習慣將「總座 王永在」的名牌放在會議桌中央的主席位。然而,八點鐘,會議一開始,王永在拿起寫著「總裁 王文淵」的名牌,放到會議桌正中央;再把自己的名牌,放在隔壁。
無須言語,王永在以實際行動昭告天下:六輕工程會也「交棒」了。所有在場主管,了然於心。接下來的三場會議,幕僚人員也將主席之位留給王文淵。就連隔日台北總部的午餐會,也開始由王文淵主持,王永在僅以創辦人的身分列席。
他再次隱身於後,看著自己的長子王文淵,成為台塑集團新世代的王者。
交棒之日 王永在十年扎根
為了二○○六年六月五日的交棒之日,王永慶苦惱十年、王永在扎根十年。
一九九二年六輕拍板後,王永慶回到睽違近兩年的台灣。六輕計畫全面啟動,王永慶欽點王文洋為六輕小組副召集人,接班意味濃厚。而三大公司合資成立的台塑化公司,則由王永在次子王文潮出任經理,並將當時最受重用的中生代台塑主任蘇啟邑轉任台塑化主任,從旁協助王文潮開創新局;而王文淵則接下將台化由化纖下游往石化中游轉型的重任。兩大家族三子,同時承擔重任。
然而,由於六輕廠區設計複雜、投資金額龐大,對當時四十一歲的王文洋來說,是艱難的挑戰。於是王永在親上火線、統領大局;王文洋則將重心放在DRAM新事業的布局。未料,王文洋婚外情事件曝光,讓王永慶大動肝火,下令他離開。王文洋於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七日離開了台塑集團,此後與父親漸行漸遠,更牽動台塑集團的接班布局。
一九九七年,六輕工程進入尾聲,王永慶論功行賞。十一月七日,台塑集團頒布歷年最大人事命令,專業經理人王金樹升任台塑副董事長,李志村、吳欽仁升任總經理,王文潮升任台塑化協理。這一天,剛好是王文洋離開的兩週年。這一年,王永慶八十歲了,已開始思索這龐大的石化王國該如何傳承下去。
一九九八年六輕開始投產後,台塑集團營運進入快速起飛期,王文淵升任為台化總經理。在那一年的南亞董事會上,「董事」王文洋遭除名,王文洋回家之路迢迢;王永在家族撐起集團半邊天。該年台塑集團合計營收為三千三百八十二億元,利益額為一百八十四億元。一九九九年,隨著台塑化OL-1(第一套輕油裂解廠)投產,集團營收雖略降至三千兩百七十三億元,卻因乙烯自給,使利益額成長至兩百三十四億元。
一九九九年底,台塑化煉油廠落成前夕,台塑化準備向現貨市場購油,同時也尋找油公司簽署長期供應合約。按台塑集團作業流程,所有採購案都必須上呈給高層;但原油市場行情瞬息萬變,繁縟的公文流程將延宕採購進度。最終,王永在授權,原油採購案核決權由台塑化協理王文潮拍板即可。僅從金額動輒高達百億元的原油採購權獨獨由王永在家族所掌,即可看出王永在於集團內的份量與日俱增 。
雖然台塑集團在國內穩居第一大石化龍頭,但在煉油業,台塑化是名新兵,但也有油商堅持要台塑化三家母公司(台塑、南亞、台化)的總經理開具「履約保證信」(Paper undertaking) 證明台塑化的還款能力,才願意交易油品。直到二○○ 三年SARS過後,全球景氣回春,台塑化油品獲利爆發驚人成長,台塑化才真正步上正軌。二○○四年,台塑集團營收首次破兆,高達一兆兩千零二十一億元,年增三六%、盈餘高達二二六五.九億元、年增一五○%;其中台塑化獲利五百三十九億元,貢獻集團盈餘占比高達四分之一。台塑化終於擺脫「拖油瓶」的陰影,一躍成為四寶火車頭。
十年之間的一切榮耀,外界自然歸於王永慶。唯有台塑內部的人知情:檯面上,「經營之神」王永慶永遠是台塑集團的代名詞。但檯面下,在王永慶的晚年,王永在才是真正日理萬機的台塑集團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