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低薪勞工 貧窮線鋼索上求生
法國的窮忙族人數,估計落在200萬到400萬之間,他們大多還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屋簷,三餐也能果腹,但生活總得勒緊褲帶,戰戰兢兢地小心不讓自己落入更黑暗的貧窮深淵。
文、攝影/曾依璇 (中央社駐巴黎記者)
法國新聞電台(Franceinfo) 在5月總統大選結果出爐前,專訪社會上的小人物,探討他們的困境和對政府的期望,第一批就找上「窮忙族」。他們有工作、不屬於失業人口,也不一定算在政府定義的「貧窮人口」之內,但工資不足以應付生活所需,幾乎每天都在貧窮線的鋼索上求生。
歐海莉(Aurelie)的故事被這篇專訪揭露,38歲的她與10歲兒子一起生活,歐海莉每月僅賺得基本工資,扣稅後實得約1,144 歐元(約新台幣3萬7,599元),以法國的物價來說,這筆錢付完房租、水電費和母子兩人的膳食費後,就所剩無幾,他們不僅生不起病,也無法偶爾上館子吃飯。
為了省錢,歐海莉有時會購買被店家淘汰但還能食用的食物, 裝滿一個購物車只要15到30歐元,「但我不太好意思去,因為比起其他更窮的人,我至少還有一份工作」。最令她難過的是, 兒子有時想吃麥當勞,她卻沒有餘錢買個漢堡;為了兒子能多攝取營養,她通常把肉類留給兒子,自己不吃。
歐海莉在專訪中表示,願意在大選中投票,期望透過這一票的微薄力量改變處境。但她也說,「以他們(政治人物)賺的高薪,他們一點都無法想像法國底層是怎麼生活的,他們制定一些法律好讓自己留名,但他們從沒去過窮人家裡,看看窮人怎麼過日子」。
法國在2000年代才開始出現「窮忙」概念,窮忙族至今在統計調查上還沒有固定定義,通常是指至少擁有一份工作、一年中工作至少六個月以上,且收入在基本薪資以下的人。精確定義的缺乏,也顯示專家還無法掌握這個社會趨勢,因為不確知有多少人屬於窮忙一族,也就無法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
隨著定義些微不同,統計出來的人數也不一定。在法國,窮忙族人數估計在200萬到400萬之間;不像制度上狹義的「窮人」─有充分資格接受政府或非政府組織援助,他們大多還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屋簷,三餐也能果腹,但生活總得勒緊褲帶,戰戰兢兢地小心不讓自己落入更黑暗的貧窮深淵。
*看單篇不過癮?訂閱電子雜誌《全球中央數位雜誌》
訂閱紙本雜誌《全球中央訂購單》
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法國低薪勞工逐漸增加,原因出在兼職工作、短期工作契約和代理性質的職務越來越多, 還有實質薪資下降,以及單親家庭數量增加。根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2014年的調查,法國低薪勞工比例為8.81%,在歐盟低薪勞工比例較少的國家中位居前五名,還算排在前段班。
不以此自滿,法國政府試圖從根本減少低薪勞工,配套政策包括減少輟學人數、加強終身職業教育和職業訓練,幫助人民提升技能並適應職場需求。
有許多法國人羨慕地看著英國和德國的低失業率,但實際上,英國有不限最低工時的工作契約,德國則允許兼職型的「迷你工作」,這兩種方式雖在數字上降低失業率,但工時和薪資都不足以支撐勞工的基本生活。
為了幫助窮忙族和低薪勞工, 法國政府原有兩種津貼,分別是工作津貼(PPE)和就業互助津貼(RSA activité)。工作津貼要等一年才能匯給申請者,符合資格的人又太多,每個人領到的只是杯水車薪,就業互助津貼則因申領程序過於複雜,只有三分之一符合資格的人提出申請,兩種福利都遭人詬病。
2016 年推出的新就業津貼(prime d'activité),把家戶總收入納入考量以決定是否有申領資格,並依申請者的薪資和家庭狀況,發給金額不等的津貼。改良後除了申辦程序簡化,原本被排除在外的18歲到25歲低薪勞工也納為受惠對象,只要滿18 歲、擁有一份工作、每月薪資在1,500歐元(約新台幣4萬9,357 元)以下,就有申領資格。
舉例來說,一位單身且收入僅達基本工資的全職工作者,每月可能可以領到接近130歐元(約新台幣4,278元)的就業津貼,對生活費不無小補。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2017年5月號;本文由《全球中央》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